【明報專訊】鯊魚因食翅文化以致數量急降,再有4種鯊魚被建議納入國際貿易管制。但香港護鯊會表示,從2014年底至今,海關及漁護署檢獲10宗合共逾2000公斤受管制魚翅,不排除本港非法貿易猖獗,若有不法商人入口受管制魚翅,例如把受管制與不受管制魚翅混雜入口,只要避過抽查,就可以公然售賣,認為現時入口機制有漏洞。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由183個締約國組成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於當地時間9月24日(周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召開第17屆締約國大會,討論將各種瀕危動植物種列入受管制附錄,以限制各國之間貿易,保護瀕危物種,由於部分物種本港錄得進出口貿易,漁護署亦會派官員出席會議,而港府亦要因應開會結果,修訂本港法例,以履行締約國的規定。 中國漁署未表態是否支持增管制 由於鯊魚數量急降,近年《公約》已將多種鯊魚納入管制(見表一),包括魚鰭可製成天九翅的鯨鯊及姥鯊等;今次大會,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斐濟提議將鐮狀真鯊(Silky shark)及3種長尾鯊(Thresher shark)列入《公約》附錄II。資料顯示,該4種鯊魚因魚翅貿易及漁業缺乏管理,數量下降了70%至99%,每年有390萬條長尾鯊因商業捕撈被捕捉,遠超可持續利用的水平。 香港護鯊會總幹事周婉蘋表示,提案罕有獲50個國家或地區支持,包括歐盟、美國及巴西等,惟中國未有表態。本報向漁護署查詢,該署亦未有透露是否支持提案,只稱會因應《公約》大會的結果,政府會修例把新增物種納入管制名單內。 周婉蘋又指出,現時香港的《保護瀕危動植物種條》只針對進出口,並未監管市面零售,加上魚翅貿易利益龐大,不排除非法貿易猖獗。她說,從2014年底至今,香港海關及漁護署檢獲10宗合共逾2000公斤受管制魚翅,持許可證合法進口的魚翅只有一宗,涉491公斤(0.491公噸),相對2015年共有5700多公噸魚翅入口香港(統計處數字),完全不成比例;認為制度有漏洞,若有不法商人入口受管制魚翅,只要避過抽查,就可以公然售賣,在零售層面亦難以分辨魚翅是否受管制品種,故該會要求漁護署加強管制,禁止附錄II的魚翅進口。 漁護署:可用基因確定抽查品種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建議納入規管的4種鯊魚的魚翅均有進口本港及售賣。已加工的魚翅仍可根據外部特徵分辨,如有需要,該署會利用基因測試來確定品種;對於環團建議禁止部分魚翅入口,漁護署未有表態是否可行,只稱政府一直透過不同途徑,宣揚保護瀕危物種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