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新技術 廚餘變「三寶」 沼氣魚糧柴油原料
【明報專訊】本港2014年每日平均生產3641公噸廚餘,有如300架雙層巴士容量,但回收率不足1%,絕大部分廚餘被運到堆填區處理。生產力促進局研發新技術,從餐廳蒐集廚餘,透過微生物作用把廚餘轉化成「三寶」,即高純度沼氣、魚糧及生物柴油原料。局方表示,相對興建中的小蠔灣廚餘廠只產出沼氣及堆肥料,新技術的商業價值更高,惟在覓地及處理居民反應上有一定難度。
明報記者 劉嘉裕
由生產力促進局統籌及研發的廚餘全面轉化系統耗資355萬完成,當中300萬由政府創科基金資助,其餘55萬則由業界贊助。此系統利用三段式設計,先以廚餘篩選機分隔如骨頭等無用的雜物,再把經處理的廚餘漿液輸送到分解有機物的反應器。該反應器內的微生物會把漿液分解成3種物質,分別是浮在面層的生物柴油原材料、固體殘餘物以及營養液(見圖)。
每10公噸廚餘獲利1.5萬元
固體殘餘物經處理後會轉化成含高蛋白及纖維的魚糧,而營養液則會送到另一個生產沼氣的反應器,其成品的甲烷含量達八成,較煤氣的僅約三成甲烷成分更高,整個轉化過程需時10至12天。
生產力促進局環境管理部首席顧問馬耀華指出,該系列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三段式設計,逐步提高廚餘的濃度,加上反應器中的微生物組合,可提高「三寶」的純度,系統採用全密封技術,沒有任何廚餘的氣味。
指商業價值勝小蠔灣廚餘廠
相對於政府正在興建的小蠔灣廚餘廠,只製成沼氣及堆肥材料,馬耀華指新技術的商業價值更高,「政府只想廚餘消失,沼氣及堆肥材料只是副產品」。以每天處理10公噸廚餘計算,局方的系統預料每天可生產約1300立方米高純度沼氣、約1至2公噸魚糧,以及約100公升生物柴油原材料。扣除成本(未計算回收廚餘成本),預料每10公噸的廚餘獲利約1.5萬元。
惟馬耀華承認,要在本港實行新技術仍有一定難度,除了要覓地興建設施,亦要處理市民對設施的負面反應,「運送廚餘或會有臭味,令大眾反感」,他希望政府能更大力推動廚餘回收工作。
憂運廚餘臭味大眾反感
為了進一步測試系統,局方正與企業商討在珠海興建一部每天可處理1公噸廚餘的示範系統,預料半年內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