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莎研究所調查:安省954私校457間是宗教學校
私校非培養精英進名大學
學生成長主要靠自身努力
【明報專訊】安省雖然實施中小學免費教育﹐但仍有總共954間私校﹐遍布全省。智庫菲莎研究所昨日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安省私校並非如坊間想像得那樣﹐都是為有錢人家培養精英後代而辦﹐其中大部分有宗教背景﹐部分有學科、教學特色﹐為孩子們進名大學做準備的僅佔極之少數。
菲莎研究所昨天發表的「安省私校多元圖景」,範.佩爾特(Deani Van Pelt)是該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她表示﹐「人們通常認為私校都是培養孩子向大學進軍的精英型學校。但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她說﹐安省的954間私校中﹐大半是宗教背景的學校﹐達457間。其中大部份是基督教背景(71.1%)﹔其次是伊斯蘭學校﹐15.1%﹔另有9.6%的學校是猶太教背景。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安省有政府撥款的天主教教育系統﹐私校中﹐也有15間是天主教學校。
其次﹐安省私校的第2大群體﹐是各種「特色學校」﹐總數是315間。這些學校的特色﹐有的是課程﹐比如突出某些科目如藝術、運動、語言、數學/科學等﹔或者教學方式不一樣﹔或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
以向名校進軍為主要目標的私校有多少呢﹐僅4%。不過可能這其中一些私校比較有名﹐因此給了人們較深的印象。
調查中還有一項發現﹐是35%的安省私校坐落在鄉村邊遠社區。而不是如人們所想像的﹐集中在大城市。
範.佩爾特稱﹐從上述情況看﹐可以說﹐安省的私校填補了公校系統的不足。一些家長感到公校系統下無法找到他們希望的宗教背景﹐或無法充份發揮孩子的潛力﹐於是轉向私校。但由於安省是完全不向私校提供資助的﹐因此將孩子送入私校的家長﹐需支付額外的不菲的費用。
多倫多大學前國際貿易課程總監陳嘉年表示﹐華人社區對於私校的功能較多集中在提高孩子成績、上好大學方面,其實公校和私校系統都出人才。一些有名私校的條件可能好一些﹐但學生成長主要靠其自身的努力﹐部分靠老師﹐設施條件並不是最重要。
莎菲研究所對私校調查﹐是加國首次。安省總共954間私校中﹐54%是小學﹐20%是中學﹐另有26%的私校涵蓋中小學。在2013年到14年期間﹐安省有17.7萬學生入讀私校。佔全省中小學生總數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