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追逐經濟利益
1979-1986年間,中國搞了「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這次普查,動用10萬之慼A歷時7年,除糾正文革期間的地名亂象外,還獲得了陸地地名550餘萬條,沿海島嶼、海域地名2萬餘條。普查結束後,自國務院而下至各縣市,成立了「地名委員會」。
新一輪的改名風潮自80年代末開始。這一次的動機是「發展經濟」,所以更名者以城市居多。這場改名潮延續至今,經濟層面成功者很少,雲南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01)或許可以算作其一,但用外語詞彙之漢語音譯作為中國地名,終究顯得有些奇怪。
大多數地名更改,沒有產生明顯的經濟效應,反引起無謂的爭議。比如,1987年徽州地區更名為黃山市,市內太平縣又更名為黃山區,給遊客造成很大的困擾,也抹煞了「徽州文化」的存在;1988年灌縣更名為都江堰市,轄內與青城山利益相關者即相當不滿;2001年,為打周恩來故居之牌,江蘇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但當地此前本就有一縣級淮安市,結果遊客去了後被「大淮安」「小淮安」弄得暈頭轉向,找不到周恩來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