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聯邦政府開啟安樂死合法化進程,與之息息相關的除了道德和執行問題,還有針對重症患者的安寧護理服務(palliative care)。有華裔安寧護理醫生希望安樂死合法化的議題,能幫助推廣安寧護理,但同時擔心若公眾太關注安樂死問題,會導致焦點和資源失衡。
聯邦政府上月向國會提交醫助死亡(俗稱安樂死)法案,有意容許醫生和護士協助合資格的病人接受安樂死。安寧護理人員很多時候陪伴這些病人度過生命最後時光,但加拿大安寧護理醫生協會(Canadian Society of Palliative Care Physicians)早已表明,大部分會員都反對由安寧護理醫生進行安樂死。
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安寧護理醫生麥瑞琮指:「既然已有病人對安寧護理有誤解,有恐懼,以致你不能提供能幫助他們的服務時,你還提供另一個服務?這只會引起更多的誤解。」
他說很多民眾,甚至醫護人員都分不清楚安寧護理和善終服務,以為都是末期患者才會接受的服務,即是「等死」,但善終服務只是安寧護理的一部分。
安寧護理在病人患病初期已可引入,透過早期診斷和治療,能為病人緩解疼痛,並向其及家屬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援。雖然安寧護理不會加速或延遲病人死亡,但可提升生活質素,有可能改善病情,證明安寧護理未必是人生的終點站。
麥瑞琮引用研究指,某些患者若接受安寧護理,壽命會更長。他說現時全國只有三成病人可得到安寧護理,但近年愈來愈多病人願意早期引入此服務。他早前在一所華人社區中心的講座推廣安寧護理,眼見參加者都想了解更多,認為安寧護理不再是避忌的話題。
安樂死合法化的議題繼續發酵,麥瑞琮期望藉此幫助大眾認識安寧護理,「刺激人多些去想病和死亡的問題,希望會少些避諱;而且當人家問起醫助死亡時,我們都可順道推廣安寧護理。」
但另一方面,他又擔心大眾只關注安樂死,忽略其他範疇,出現資源和焦點不平衡,「大家的焦點和資源都放在(安樂死),其實會忘記安寧護理對每一個病人都有幫助。」
「他們說病人因為不能紓緩,不能被醫治,不能減輕的痛苦,可接受安樂死,但那些痛苦是甚麼痛苦呢?有無人解釋過給他們聽,安寧護理可以紓緩大部分,甚至所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