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曾被外界視為有望取代現有貨幣體系的新星,成為一時風潮,不過近年發展屢受挫折,2014年最大交易平台Mt. Gox 疑遭黑客盜取85萬個比特幣而停止運作,近期參與開發比特幣的社群更因發展方向分歧而爆發內訌。 有關爭拗主要圍繞記載交易資料的區塊容量。目前每一區塊的資料容量上限為1MB,由於比特幣交易愈來愈多,導致系統處理交易時出現瓶頸,確認一宗交易需時約40分鐘,需加大區塊容量提升運算速度。不過有開發者希望區塊容量保持不變,以免系統提升後令比特幣資源集中在擁有高性能電腦的一群手中,違反比特幣分散支付系統的初衷;另一陣營則希望藉增加區塊容量,令比特幣成為更通用的交易系統。 多方同時核實資料 增交易效率 儘管比特幣光環褪色,其運作核心「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卻成銀行及大型商戶的新焦點。區塊鏈技術可同一時間由網絡上多部電腦核實交易資料,並在有如公共帳簿的區塊鏈中留下不能更動刪改的交易紀錄,交易可快至數秒之間完成。 對於向來需依賴公證及文件記錄核實交易的大型企業而言,區塊鏈技術可顯著提升交易效率。 央行引用開發虛擬貨幣 《財富》雜誌去年12月報道稱,科技巨擘IBM、英特爾(Intel)及摩根大通等主流金融企業均對區塊鏈技術寄予厚望。 《經濟學人》則指出,俄羅斯及中國等國家央行正積極研究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自家虛擬貨幣系統,計劃讓個人和企業開戶,提供全面存款保障。屆時央行可完全掌握用戶交易明細,甚至可完全取代實體貨幣,推行負利率等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時,操作亦將更輕易。(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