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房源緊絀而導致獨立屋房價節節高升的大多倫多地區,卻因為政府審批部門的官僚辦事作風﹐而令工程不能盡早開工,業界人士呼籲政府出台完整和系統性的審批標準,可望減低房屋成本。
安省建築協會會長德里森(Toon Dreessen)表示,房屋的價格主要受房源數量的影響,房源數量越多,價格也相對越便宜。「根據本會的研究顯示,當前令房源不足的一大障礙,就是工程的審批過程太冗長。而造成冗長的主要原因,就是審批官員的官僚作風,以及審批標準的不一致,令地產公司不清楚需要提供什麼樣的申請材料,結果就在這些繁瑣的文牘往來中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德里森以造建一座有100個住戶單位的共管柏文大廈為例,實際的建築成本基本一致,但規劃成本則因位置不同而有很大差異。
「分攤到每個住戶單位上,這個成本最低的可能只有31元,最高的卻可能有1,300元。這也意味著,如果審批的過程愈長,房屋的成本就會愈高,而這個成本最終也都是會由購房者承擔。」
如果能夠提高效率,早開工1個月,每個住戶單位就能節省數千元。但現實情況是,原本只需要2至4個月的審批,卻往往要花費12個月以上,由此造成的額外成本多達2、3萬元。
「而如果是涉及到獨立屋之類的規劃,會更麻煩,因為還要牽扯到學校、公路等設施的用地問題,計算成本所用到的參數更多、更複雜,拖延造成的損失肯定也更大。」
而造成審批拖延的罪魁禍首,就是審批部門不能提供完整和系統性的審批條例,令建築商無所適從。「莫說不同城市間的審批條例有差異,就連同一城市內不同工程的運用﹐審批條例都不一樣,再加上審批文件還未實現數碼化,需要大量打印出來的圖紙和厚厚的文字說明,同時不斷地有新要求,不斷地要補充文件,最終使得效率極其低。」
但如果由省府牽頭制訂完整和有系統的審批條例,地產商按標準提供相應文件,審批人員按標準逐一對照,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若再能夠實現文件的全數碼化,那就是更大的促進。德里森指出,與40、50年前﹐初次購房的一批嬰兒潮年代的人相比,現在這些新世代青年更適應城市的稠密人口和更集中的各類設施,因此也更樂意居住在市中心地帶,對私家車的依賴更少。
「統計顯示,現在在16歲時申請駕照的年輕人數量,比數十年前也少很多。這些人更希望住所離工作地點、車站和其它公共設施更近一些。讓這些青年人的購房成本減低一些,有更多的選擇,是政府迫切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