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東南亞漁奴報道 奪普立茲大獎
美聯社4女記者冒險查年半 解放2000人促業界改革
美國「普立茲獎」今年迎來創辦第一百周年,哥倫比亞大學周一宣布2016年度獎項得主。被視為該獎項最高榮譽的「公共服務」大獎今年頒予美聯社,表揚該社4名女記者的「血汗海鮮」偵查報道系列。
該報道揭露東南亞海產奸商俘虜和奴役漁民,其後把血汗海鮮銷往歐美的業界劣行,促成逾2000名「漁奴」獲釋和業界大刀闊斧改革。美聯社行政總裁在得獎後讚揚所有記者「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
普立茲獎是美國的新聞和藝術業最高榮譽,其中新聞類目設14個獎項,以「公共服務」為最大獎項。今年榮獲「公共服務」獎的「來自奴隸的海鮮」(Seafood from Slaves)系列合共10篇報道包含豐富照片和短片,揭露東南亞海鮮產業黑心商人怎樣通過虐待勞工,為美國餐廳如Red Lobster、超市如沃爾瑪,以及寵物店等供應蝦等海產的運作流程。
摸黑出海偷拍 險遭監工撞船
參與報道的記者麥克道爾(Robin McDowell)、圖山(Esther Htusan)、梅森(Margie Mason)和門多薩(Martha Mendoza)花了18個月時間,發現有一群來自緬甸、柬埔寨、老撾和泰國的男子遭誘騙俘虜後,被囚於印尼偏遠島嶼本多納(Benjina)。那班可憐人每天被鎖在鐵籠和簡陋居所,遭人毆打強迫捕撈和加工處理海產,有時需連續工作22小時。倘捱不過去死了,就被草草埋葬。門多薩說,奴隸多屬緬甸人,當時他們發現記者中有人懂得緬甸話,就求救和訴苦。
4名女將採訪時驚險重重。她們曾摸黑乘船出海偷拍,幾乎遭兇惡監工發現和用船猛撞攻擊。記者最終依靠GPS紀錄和親身監視等方式,追查到血汗海鮮會先被運至泰國冷藏,再輸往美國食肆或零售。
資料先交政府行動 後發表報道
採訪大致完成後,記者為顧及漁工安全,選擇先將資料交予相關政府部門,待當局採取行動後再發表報道。結果,本多納島上和泰國剝蝦殼工場數以百計、最年幼僅15歲的漁奴去年3、4月陸續獲救還鄉。美聯社記者去到緬甸,見證其中一名被擄22年男子獲救與家人團聚的激動感人場面。
麥克道爾表示,尚有很多人仍受奴役,未容樂觀。不過記者團隊的追蹤報道,可望帶動各方關注和施壓,帶來改革。美聯社行政總裁普魯伊特(Gary Pruitt)祝賀4名女將,並讚揚所有記者「為沒有聲音的人發聲」。
自從美聯社發表報道,一些美國消費者表示今後會留意產地來源,世界最大海產出口商泰國Thai Union負責人亦表示由今年1月1日起,將耗資約500萬美元,確保「整個處理程序獲全面監督,所有職工都是安全、合法受聘,而且受到公正而有尊嚴對待」。他聲稱,這是整個行業的「覺醒」。
不過,綠色和平等團體認為Thai Union只在「公關風暴」時盡力,整個生產線持續仰賴強迫勞動的外勞來牟利(見另稿)。
其餘部分得獎者包括憑報道阿富汗婦女受虐和不公義對待而獲「國際新聞報道獎」的《紐約時報》。《紐時》同時憑歐洲難民危機的圖片,與路透社共享「突發新聞攝影獎」。
(路透社/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