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畫紙上的學生變成馬臉人,比喻每場考試均如「跑馬仔」。中學生透過畫作表達從小競爭的苦G,或理所當然,但若在青春年華已看透社會就是「畀面派對」,要學懂「強顏歡笑」迎合大勢,甚至將工作比喻為磨人生命的「死神」,又是否「正常」?最近一項全港中學生繪畫比賽,18份得獎作品,不再只環繞生活日常,反之充滿對社會批判。比賽評審形容,作品表現出多層次的複雜思想或情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專科醫生黎大森認為,近年社會環境下,青少年作品「灰底」不奇怪,但要正視青少年認出問題的同時,能否同時找出「解藥」解決問題。
18份得獎作 15份題材涉及社會趨悲觀
是次比賽收到逾2000份作品,經過兩輪篩選後,得出三甲及15份優異作品。18份作品中至少有15份題材涉及社會性、趨向悲觀或色調深沉,而非單一地只訴說自身或與年齡相符的周邊事。
比賽評審之一、香港雕塑學會會長莫一新指出,中學生的畫作較多呈現對「自我」的追尋,但這批畫作中卻發現學生視野不再狹窄,令他印象深刻:「社會只給他們一個『學生』身分,但他們想得較多的是:『我在社會中有何價值?』」
評審﹕學生反思「我在社會中有何價值?」
他又稱,雖沒正式統計,但最近兩年隨茠懋|變化、資訊爆炸,中學生畫作較以往更貼近社會,「以前國際學校學生的畫作多較個人,只畫潛水等個人興趣,但現在也多觸及社會議題」。他認為中學生作品「灰底唔緊要」,只要是真實呈現,也可代表城市的看法,且「灰底」情G會隨社會轉變。
另一評審中大藝術系教授陳育強亦認為,自己逾10年當考評局視覺藝術科評卷員的經驗所得,本港中學生的藝術作品「從來全部都灰」,大多呈現出在壓力城市下以藝術作志業的無奈;惟他感到近年學生之作多表達出內心理想主義與社會的現實主義的相互衝擊,「層次不再單一,面向整個社會」。
奪冠作畫車廂中人人持手機的孤寂
比賽中奪冠《半自畫像》出自中五生張敏怡,她非單一地繪畫自己,而是描繪在鐵路車廂的玻璃窗中,折射出的身影,周邊盡是手執手機的乘客,只顧自己,「人們的眼堻ㄗS有誰,只有手機屏幕」。張敏怡說自己日常生活經常遇見此幕,故以此為自畫像的一部 分,希望思索出自己在社會中的身分,整篇畫作以灰色為主調。
陳育強認為,畫作體現出只是中五生的作者,情感已經歷過「沉澱」,並不簡單:「普通直接『喊苦喊忽』的畫作,她可能已畫盡,表現不了『現實的真實性』,就會在日常中產生這種自我反照」。他指出,畫作「不止是純粹視覺,可咀嚼的很多」,是並非很多人可做到的功力。
黎大森認為,冠軍作品是所有得獎作品中唯一點出自己心中的問題,又能抽離地認識自己問題的畫作:「她看到自己感覺孤獨的原因是人人手執手機,這有助她解決問題,但其他作品一如一般青少年作品般,只點出問題,卻苦無方向」。黎不諱言他對所有畫作呈現的「灰暗」話題不感奇怪,但認為這「不是很好的預警」,例如其中一幅優異作品《束縛》,將工作喻作生命的死神:「未接觸工作已有咁負面看法,會令人擔心,社會的現G會否對他們的未來憧憬有影響」。
明報記者 利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