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代中國 ˙清明祭祀X傳統習俗 新聞撮要 清明節掃墓和祭祀往生親人的習俗歷史悠久。清明祭祀,慎終追遠,除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可向後輩傳遞孝道。傳統也重「入土為安」、以「厚葬」顯孝,有死後留全屍等觀念。不過,今日孝子賢孫面對茈t一個難題──未能為先人覓得骨灰龕位。根據食環署資料,2015年本港火葬數目近4.5萬宗。截至2016年3月2日,不計離島,全港約有2.2萬人輪候食環署轄下的骨灰龕位,輪候時間最短約1年半,最長逾6年,平均逾4年。 新龕位落成進度慢 政府計劃在全港18區24幅土地興建新骨灰龕位,2013年曾提出2022年起分階段提供20萬個新龕位,但直至2015年只有2540個落成,進度緩慢。涉及逾20萬骨灰龕位的沙嶺墳場建設因貼近內地,遭深圳有關方面反對,如期於2022年落成的機會不大;而屯門曾嘴及葵青青荃路的工程要待2019年才完成。 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表示,截至2015年局方已就位於長洲、鑽石山、和合石等8個項目取得7個區議會支持;共可提供約45萬個新龕位。局方估計,如規劃中的骨灰安置所發展項目能獲得區議會及立法會支持,估計至2031年有「數以十萬個」新骨灰龕位供應。 2023年骨灰龕位需求近65萬 經營殯儀服務的梁津煥記有限公司第五代傳人梁家強表示,骨灰龕位供應追不上未來需求。他引用審計署報告指骨灰安置所發展計劃的實施進度緩慢,加上現時有逾10萬包骨灰暫存於長生店及殯儀館,而當《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發牌規管骨灰龕場)通過後,預計有約8萬個骨灰龕位將因原有骨灰龕所無法領牌而需重覓地方,推算至2023年本港骨灰龕位需求近65萬,但政府供應卻追不上,仍欠近20萬龕位。 ——節自〈規劃進度慢 公營龕位業界料欠20萬〉,《明報》,2016.04.04 《明報通通識 第38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