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自去年A股大跌,及人民幣匯價突然貶值以來,不少評論指內地的金融改革在「開倒車」,到底十三五規劃下的開放步伐會否落實也成疑。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認為,各個國家的調控者實際上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例如,在內地股市波動時,不少投資者批評調控者與市場溝通不夠,在隨後的匯市干預中,我們就看到這種與市場的溝通有了明顯的改善。」 他又說,在內地干預市場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的需求,例如,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刺激了對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產品的交易,也促使香港逐步成為內地金融風險的管理中心。他指出,近期全球資源價格的大幅波動,產生了對大宗商品進行風險管理的巨大需求,如果香港可以充分利用這個需求,在香港發展相關的產品,就可以把這種波動轉化為金融市場發展的動力。 全球資源價格波動大 刺激需求 談及到底什麼是十三五規劃中所說的「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巴曙松說,不同階段,全球對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理解也會出現變化。「一向推崇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金融危機後也改變了論調,聲稱資本流動管理可以與宏觀經濟政策、宏觀審慎政策一起,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應對資本波動性的工具。」 他指出,目前看來,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的資本帳戶可自由兌換預期不再是基於完全可自由兌換這樣的傳統概念,而更多的是有管理的可自由兌換。在實現人民幣資本帳戶可自由兌換之後,中國有可能參照國際慣例繼續管理一部分高風險的資本帳戶交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