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上周氣溫升至最高20℃以上,但本周後期又有寒流襲港,天文台預測周五最低氣溫跌至10℃。早前台灣民間氣象網站引述外國電腦預報數據,指本月或有超級寒流南下襲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立信接受訪問指出,天文台採用「集合預報」測天氣,參考歐洲、日本、英美等地的電腦數據後,再經人手作「後處理」調整,一日前的溫度預測誤差僅1℃,又稱外國民間氣象網站只用單一電腦模式,未必針對本港市區,呼籲公眾注意是否可靠及表現穩定。
明報記者 岑詠欣
各地預報或非針對市區
李立信指出,各地氣象中心主要使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即把實G資料輸入電腦,經物理方程式推算未來數日的天氣,電腦運算時把地球大氣層劃分為多個細小的「網格點」,「格數愈精密,推算結果愈精準」。
他說,整個運算是按模擬情G,預報或會失真,「即使地球分了很多細格,電腦計算的參考點亦未必正正針對本港市區,可能是指深圳、粉嶺,若把最近香港的參考點誤當成本港(市區),就會演繹出錯」。
人手修正 1日前預報誤差約1℃
上月天文台對罕有寒潮的預報經過多次調整,備受爭議,那本港的預報是怎樣做的?李立信透露,除利用天文台的電腦模式,天文台同時參考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氣象局、日本氣象廳、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韓國氣象廳、中國氣象局等模式進行「集合預報」,再經人手憑經驗做「後處理」修正,「不是(預報)出來就用,會考慮所用的電腦模式近期表現……有些測濕度會偏乾,有些測溫度會偏低」。
李立信舉例,訪問當日天文台的預報中心數據顯示,歐洲、日本、美國等地的官方氣象中心均預測本港本周四氣溫下跌,但各地預測周五氣溫出現幾度的差距,「由於當日預測有雨,所以『後處理』時會略為調低(氣溫)」。他續指出,目前有3種「集合預報」模式,據過往統計,1日前的氣溫預報誤差僅1℃。
近年外國民間氣象網站湧現,不時預測香港天氣,李立信質疑對方只憑單一電腦模式,單一輸出預報數據供社會參考,而忽略「後處理」調整,「他們會聲稱預報全世界的天氣,但有什麼可能一個網站就可全部做到?」
指極端天氣難預測
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指出,電腦模式難以完全模擬實際天氣情G,故需要根據本地氣候的統計數據等調整誤差,「靠專業人員的經驗、對本地氣候的認識補救」。但他承認,這做法亦難以準確預測極端天氣,因部分氣候現象「百年一遇」,錯誤預測的機會自然較大。
今年1月本港打破59年以來最低溫的紀錄,市區氣溫一度低至3℃,與天文台「9日天氣預測」相差約7℃,他認為屬大誤差,但仍可以理解,「若我見到電腦估計有3℃,我都不敢採用,因為3℃在香港城市化、熱島效應下是絕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