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拒外勞申請 或成申索理由
【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其中1個承辦商中國港灣工程,向勞顧會申請輸入逾500名外勞,若獲批准,將成為可跨地盤工作的外勞先例;中國港灣同時負責香港口岸的填海工程、基礎設施工程第1期(西面)車輛通關廣場、輔助建築和設施等多份建築合約。消息人士指出,港珠澳大橋因偏遠,一直請不夠工人,若申請被拒,工期及建築成本受壓更大,更可能成為承建商申索額外賠償的理由,令政府陷於兩難局面。
工程位處偏遠 難有足夠人手動工
大型基建如高鐵亦曾輸入外勞,惟只限於特定工種或指定地盤,數量亦較少,故今次申請相當罕見。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的54億元追加撥款仍在立法會財委會中拉鋸,消息人士指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工程同時上馬,令建造業界人手緊張,加上港珠澳大橋工程位處較偏遠,中國港灣工程一直無法有足夠人手動工。消息人士續稱,雖然勞資雙方對今次輸入外勞申請意見不一,但若申請被拒,工期及建築成本將受壓更大,亦有可能成為承建商申索的理由,令政府陷於兩難局面。
資方:本地人不做 唯一辦法
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劉炳章指出,工種之間是環環緊扣,「釘板不夠人,下一個工序紮鐵夠人都無用。」他坦言業界缺乏年輕人入行,難以避免輸入外勞補充,建議放寬只有政府大型工程才准輸入外勞,在勞資的聲音上取得平衡。
勞顧會資方代表劉展灝指出,新加坡每年輸入外勞過百萬人,遠遠超過本港。即使放寬輸入外勞,資方亦需優先聘用本地人,「如果本地人都不做,輸入外勞是唯一解決勞工短缺的方法,大家要理智點」。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