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橋申逾500一簽多行外勞 可跨工地工作 部分非缺人工種
【明報專訊】政府去年5月增加建造業輸入外勞的靈活性,只要獲勞工顧問委員會批准,外勞可「一簽多行」,在同一承建商下的不同工程項目工作。據悉,勞顧會收到新措施下的首兩宗申請,為港珠澳大橋兩項工程引入548名外勞,人數是去年建造業外勞總人數逾半,當中320個職位可於兩工程間調配,包括非人手短缺的工種。勞工界批評承建商此舉為用盡外勞閒置時間,而本地建築工人為「判頭制」,調配較不靈活,促請政府協助改善問題。
勞工處指出,截至2015年12月底共接獲兩宗增加靈活性措施申請。據悉勞顧會前日正式收到該兩宗「一簽多行」申請,委員須於下周二(2月2日)前回覆處方。消息指出,兩項申請均為同一個承建商中國港灣工程,為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兩項西面基礎設施,及車輛通關廣場工程申請引入548名外勞,佔去年全年輸入外勞的58%。
如申請獲批,當中320個職位如紮鐵、混凝土工及焊接工可在兩項工程間調配(見表),但有可調配工種如「後加拉力操作員」,並非建造業議會識別的「人手短缺工種」。
發展局:措施助減少外勞總人數
勞顧會6名勞方委員去年暑假曾兩次與發展局官員會晤,表達對外勞「一簽多行」不滿,但最後政府仍「拍板」決定推行新措施。發展局回應本報指出,增靈活性措施是政府與業界充分討論下制定,目的是利用協同效應,減少承建商就不同工程輸入勞工的總人數及申請個案。
勞工界:應為本地勞工安排「跨地盤」工作
對於發展局指申請個案會減少,勞顧會勞方委員周小松指「少一兩個不出奇」,但一簽多行下,承建商減省兩次為期4周的公開優先招聘本地工人程序,嚴重打擊本地勞工生計。另一勞方委員梁籌庭則擔憂先例一開會陸續有來,監管有否違規亦難。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指出,建築業仍欠約1萬名技工,如紮鐵業和混凝土工,但行業仍不時「有人無工開」,因本地工人由判頭安排工作,少有在閒置時跟隨另一判頭開工,屬浪費資源。他認為政府如主動為本地勞工安排「跨地盤」工作,解決人力錯配,根本不用輸入外勞。
鄧家彪:應視乎招聘中心效用再決定
勞工界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憂措施令外勞生產力增加,影響本地勞工的薪金水平。他指本月初開設的勞工處建造業招聘中心,正是針對本地勞工錯配問題,協助閒置勞工就業,應先視乎中心效用才決定落實「一簽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