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坊 身處前線 重臨場「執生」觀察
【明報專訊】一則新聞報道通常有賴眾人之力完成,無邦q視前記者及主播黃大鈞向校記講解「新」聞的定義,以及簡介不同媒體的特色,以至電視新聞的製作流程,包括資料蒐集、採訪、匯報資料、編輯會議、剪片等,每個步驟都不能「是是但但」。
記者採訪時也受不同的非人為因素影響,例如他曾報道8號風球下的市面情G,「當時我們有3個男記者一起(到港九新界不同地方)採訪……我身處香港島,但當時無風也無雨……幸好我到了港外線碼頭,可以講船的班次、有沒有人趕搭尾班船等」,故臨場「執生」及觀察十分重要。
尋回失蹤女童 不成一則「新聞」
黃大鈞又舉早前啟晴h6歲女童失蹤案為例,向校記解釋新聞的意義,「能夠即時發布她的資訊讓公眾知道,能找回(女童)的機會很大」,經媒體報道後,不足一天便尋回女童。他認為,事主安危固然重要,但證實她安然無恙後,「這已經不成一則『新』聞」,故毋須再花詳盡篇幅報道。但他指報道新聞並非要「鬥快」,核實資料很重要,如早前有電視台誤報國家前主席江澤民身故,便是疏忽所致,提醒校記「要多花時間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