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拖字訣 免掏空應急款
【明報專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首度採用「不浚挖式」填海,不過,消息人士透露,懷疑工程期間受海流影響,導致工程進行至三分之二時出現移位,而且涉及多個外圍鋼筒,加上人工島鄰近機場位置,近跑道的一邊於工程期間吊起鋼筒時,可能違反民航署的航空高度限制,唯有臨時轉用傳統拋石方式建造,導致工程成本大增,引發工程延誤。
「不浚挖式」填海,即是使用多個巨形鋼筒插入海H,再於鋼筒圍繞的範圍內填海造地,毋須像傳統填海工程需挖起大量淤泥再覓地傾倒,做法較環保。根據運輸及房屋局文件,截至今年3月為止,填海工程已完成約78%。
中途改建造方法增成本
不過,填海工程進行至三分之二左右時,因鋼筒移位而需即時作出補救工程,加上中途轉用拋石方式建造,這些不可預計的變數令成本大增。「政府雖然對外公布話承建商負責補救工程嚙,但承建商一樣可以在其他地方申索返,其實係同一條數,承建商點會蝕錢做。」
除了額外的工程,消息人士又稱,由於人工島填海工程延誤,導致出現「連鎖效應」,完成填海後才能開展的一眾上蓋工程承建商,都因為工人及重型機器閒置,紛紛提出申索。「人工島未完成,後期工程的承建商無辦法開工,早前已預訂的機器無機會用,仲要重新再訂機器,呢囓部都係額外支出。」據悉,事件涉及並非單一承建商,多個承建商已向政府提出大量申索,但政府由於還未成功向立法會追加撥款,故亦採取類似高鐵事件的方法,一直不處理有關申索,以免出現應急款項被掏空的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