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有學生組織在香港中文大學擺放易拉架,架上的「唇亡齒寒」誤寫為「唇寒齒亡」,結果被一些人譏笑,稱學生的中文水平可媲美某立法會議員。其實,寫錯這成語的大有人在,只要知道成語的來源,就能避免出錯。
成語「唇亡齒寒」出自《左傳•僖公五年》。當時,晉獻公為了擴張勢力,打算攻打虢國。晉國伐虢,必經虞國,晉獻公便向虞國借道。這已是晉獻公第二次借道,三年前,晉國第一次向虞國借道伐虢,為了打動虞公,晉獻公送上美玉寶馬。當時虞公不理大夫宮之奇勸諫,答應晉國,更派兵與晉國滅了虢國的下陽。
晉國伐虢 必經虞國
這次晉國再次借道,宮之奇依舊反對,他勸諫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亡國,虞國也必跟虓壑`,虞公該對晉國有所警惕,而非助長其野心,借道一次已太過分了,又怎能再借呢?為了讓虞公清楚形勢,宮之奇用了諺語「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作比喻:輔是面頰,車是牙H,兩者互相依靠;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兩者命運相連。兩個比喻,正正是虞虢兩國的寫照。
可惜虞公不聽宮之奇的勸諫,還是借道於晉。宮之奇知道虞國將亡,便舉家離開。不出所料,晉軍滅虢後,回道攻虞,虞國滅亡了。
唇亡齒寒,就是比喻彼此關係密切,休戚相關。「亡」、「寒」聲調一樣,聲母相近,一時把兩字倒轉,也算情有可原。不過,若然懂得文言字詞的意思,知道這堛滿u亡」,其意不是「死亡」,而是「失去」、「沒有」,沒有嘴唇,牙齒會感到寒冷,總比沒有牙齒,嘴唇會感到寒冷合理吧?就像你不一定要讀過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才懂得那是「子虛烏有」而不是「子烏虛有」。
今日港大 明日學界
一時筆誤,人之常情。學生承認寫錯字,立即回收易拉架,總好過有人接連講錯成語,卻不以為然,還覺得自創成語,效果傳神。其實,用詞準確只是末節,明辨是非,關心社會,才算可貴。學生製作易拉架,於中大擺放,就是提醒師生職員,學術自由、院校自主均面臨威脅。今天港大校政受到干預,明天將會是其他大學,無一倖免,這正是唇亡齒寒的情G。因此,港大副校任命風波,已演變成大專學界捍衛學術自由、院校自主的抗爭,而不止是「港大人」的事了。
圖:網上圖片
文:張蕾
作者簡介﹕明德學院助理教授,任教「閱讀策略和寫作」及「中國古代文學概覽」等科目。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