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錢其濂體會居家安老難
前福利司 籲推安老要有想像力
【明報專訊】安老,是每個長者的心願。1980年代末出任社會福利署長、90年代晉升衛生福利司的黃錢其濂,任內一手促成《安老院條例》立法,將私營院舍納入規管。這名已屆古稀之年的港英高官,近年為照顧中風丈夫回流,深居簡出,去年一次大病令她行動不便,聽力受損。她感到除規管制度,居家安老服務配套亦十分必要,「如果唔係有機構轉介家務助理,我和先生可能會照顧唔到自己,要寄人籬下」。她寄望政府推行安老政策要有「想像力」,體恤不同長者的需要,推行多元化服務。
明報記者 陳顥之
任內促成《安老院條例》立法
78歲的黃錢其濂退休後一度移民澳洲,本計劃在當地居家安老,但4年前其獨居香港的丈夫中風,她隻身回流照顧。當時她退而不休,積極寫作,更加盟補習社任「天后」教英文。但近年久未露面,原來她去年大病,至近日身體好轉,隨即爽快答應受訪,礙於行動不便,邀約記者於大嶼山愉景灣見面。
訪問當日,昔日有「政壇鳳凰女」之稱的她精神奕奕,面上一抹淡妝及桃紅唇彩,只有腳邊一支拐杖見證歲月不居,「回港時75歲,都仲覺得自己係55歲,但一病情G就急轉直下」。去年10月,她做過換關節手術後因抵抗力下降而「生蛇」,致三叉神經發炎,右耳聽力下降、視力轉差,長逾半年被劇烈頭痛困擾。
丈夫中風糖尿 自己不良於行
大病前,她一手包辦家務及患糖尿病丈夫的三餐,惟手術前後丈夫無人照顧,她亦要休養,子女又身在澳洲,兩老遂短暫寄住親戚家,直至聘到合適的家務助理。黃太指當時在病榻中驚覺需要人協助日常起居,「急忙致電常開的長者中心,很幸運,找到一個有照顧長者經驗的好幫手」。自此,如同家人的「近身」助理每周數天到來幫忙買菜,陪她乘船到港島覆診,清潔家居;但烹調一日三餐和協助丈夫服藥,她仍堅持自己負責。
對於本港長者入住院舍的老人比率高,大病初癒的她感同身受,「今日身體差要貼身照顧,唔代表之後一直差落去,情G有改善時其實可在家中安老,但往往入住老人院就一世」。她認為適當的協助可讓長者老有所依,「我雖然行動不便,但仍有精神安排好日常生活,有洇](長者)仍做到,唔好當我]係廢人」。
當年推長者卡 憂長者跌身分證
要安心居家養老,她說有信譽的服務很重要,服務應由受過專業長者照顧訓練的人提供,促政府加強培訓家居照顧服務的人手,「其實都係需要政府幫少少,唔使好多,都係人生最後少少個條路」。
港英政府於1992年為規管安老院諮詢,立法局於1994年正式通過《安老院條例》,翌年生效,當年黃錢其濂身為衛生福利司,一力推動法案。她笑言﹕「我年輕時『講洁z,推動老人服務幫助老人家,到?家自己真係老人家,變成受惠者。」黃太憶述當年推行長者卡制度,是考慮到長者怕遺失身分證,不願意把身分證帶在身以享用優惠,籲現在為官者要有想像力,「想像一下老人家面對咩環境」。
至近年其丈夫偶而走失,「他的身分證由我保管,幸好他身上帶有長者卡」,無驚無險尋回。她認為事例反映長者的實際需要或未能於表面反映,「有時我約佢鶱銕袢央A唔記得鼳\中風失聰聽唔到,但佢表面好精靈,老人家好多問題,個個長者的需要都唔同,所以政府服務要多元化」。
黃太現在閒時愛追劇集《武則天》和時事節目《把酒當歌》,大病前更會到東涌長者中心捉棋及參加活動。直言「唔會認輸」的她近月開始撰寫三語劇本,並計劃出書記錄殖民地時期至今的社會歷史風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