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故事﹕再思 公共之園
【明報專訊】公園在城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數量外,還要講質素。公園的設計及規劃直接影響其促進人與人交流、緩解情緒,以及構建社區的功能。園境設計師陳元敬和旅居外地的香港女生Uenyi,分別從設計師和用家的角度拆解公園對城市的重要。
園境設計師˙好設計應是「用家主導」
怎樣才算是好的公園設計?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陳元敬(Paul)認為,設計時首先要了解該區「想解決什麼問題」,例如建造休憩空間、提供特定設施等目的,從而判定公園的遊樂設施、與周遭環境的配合。不過,說到底,他認為好的公園設計應是「用家主導」,設計者先要了解區內居民需要,才能將公園設計發揮最佳功能,讓市民在公共空間內作多元化活動。
管理主導 港公園多「不准」
不過,礙於本地公園以「管理」角度出發,令本地公園設計受到限制。Paul說,從管理者康文署角度考慮,往往會落入「(設施)容唔容易爛、容唔容易更換」,或者因為某些行為難以規管,而索性標立「不准做」指示牌。事實上,記者走訪多個公園,大部分在入口指明不准踏單車、玩滑板、遛狗等,保安人員說,這些活動需要去特定公園做,即使在公園內的草地野餐,也不能躺在地上,「因為不雅觀」。
「香港的公園較其他地方restrictive(多規範),甫到公園便會見到大量指示牌說不能做的事項,做什麼都似犯罪一樣。」Paul說,相比其他國家,香港的公園文化確實走得較後。「其他地方的活動非常廣泛,公園文化較活潑」,除了踏滑板、單車等基本用途外,更會利用公園的大型公共空間配合文娛活動,如舉辦音樂會、節日慶典等。此外,外國會將公園的設計連接城市的公共空間,例如利用橋等設施駁通,令它不會像被割裂一樣。
公園講求「共融」
「香港的公園範圍是康文署管理,但外面(單車)的道路是路政署(管),所以不難看見有圍欄圍住公園,因為他們想明確指出管轄範圍」,最終變成「你有你做、我有我做」,將一個公共空間分拆,無法充分使用。Paul指出,這源於文化和心態問題,如果管理層凡事只抱「方便」心態,最終就會令公園「什麼也沒有」。
公園,或公共空間講求「共融」,即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和進行不同活動。香港現時的公園主要由外國購入遊樂設施,但外國設施的可塑性較高,如繩網、攀登架、水、木頭等元素,讓小朋友有多種不同玩法,「但香港愈來愈少這些元素,就連蹺蹺板、鞦韆都買少見少」,Paul認為社會需要取捨,究竟要「易管理」還是讓小朋友發揮成長。
Paul指出,新加坡向來以家長式管治,近年也暗暗起革命,「以前所有事都由國家決定,現時他們想由家長自己考慮是否承擔風險。如果家長覺得危險,可以不讓小孩玩,但不是國家不提供」。以Paul的觀察,當地公園不乏被香港視為「危險」的元素,例如水,在香港會被認為不衛生、滋生蚊蟲、易滑倒等問題。
政府規劃署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明確規定在不同地區中,會有特定的公共空間比例,但礙於當中沒有明確列明分佈,採發展主導的政府便常常先考慮興建樓宇,在不理想的地段發展公園。事實上,有些地段因地底有管道,或不容易到達,令公園「先天不足」。因此,Paul認為要改善本地公園,可設立園境署,透過結合園境師、測量師、發展局等專業人士共同規劃地段,讓整個社區的規劃能互相配合,有效使用。
規劃多先考慮建屋 公園先天不足
當公園被認為只適合讓人做運動,海濱不能騎單車和遛狗時,Paul不禁反問本地有什麼可真正使用的公共空間?市民又是否認清公共空間的概念呢?「我們千萬不能認為公園就是這樣,如果我們習慣了,就會對此麻木。你看!外國的公園是充滿可能的。」他認為除政府要擺脫行政主導的思維外,市民大眾更要提高意識,才能將公園的可塑性提高,「始終市民大眾是用家,如果他們不安於現時擁有的,希望擁有更多(公共空間),才能推動政府去做」。
公園用家˙遊外國公園像去小旅行
香港地少人多,市中心鮮有大型休憩公園,反觀外國公共空間較多,即使是市區(downtown)亦有不少大草地。25歲香港女生Uenyi18歲起旅居外地,曾在澳洲和新西蘭生活,現居法國巴黎。對熱愛大自然的她而言,走進公園就像去一趟小旅行,「下班後,從繁忙的都市走進公園,裏面的恬靜跟外面的繁囂形成對比,可以放鬆自己,享受生活」。Uenyi閒時喜歡跟朋友在公園野餐,認為比吃飯或唱K更能維繫感情。
公園是法國人生活必需品
在巴黎生活一年,Uenyi最愛艾菲爾鐵塔對出的戰神廣場(Champ de Mars)。「由於這地方算是旅遊景點,無論在平日或假日都有不同國籍的人曬太陽和野餐,在這裏除了可放鬆休息,亦可以與陌生人交流,認識彼此的家鄉。」另外,Uenyi也推介巴黎人工島天鵝島(Ile aux Cygnes),公園被塞納河包圍,環境幽靜。
Uenyi目前從事飲食業,工作之餘享受生活,融入法國文化。她說當地人不論年紀都常去公園,年輕人通常會在下課或下班後相約到公園聊天,午餐時間則帶着便當或簡餐到公園用膳,也有人到公園閱讀和曬太陽。Uenyi認為,公園是當地人的必需品,是生活的一部分。
曾在南北半球生活過,Uenyi比較喜歡歐洲的公園,「歐洲人很懂得享受生活,只要是晴天,很多人會帶着食物和美麗優雅的餐布去野餐。有時候有街頭藝人演奏結他或風琴,也有滿懷夢想的藝術學院學生寫生,感覺十分寫意」。談到在公園裏的難忘趣事,Uenyi說澳洲東岸大城市的公園大部分都設有泳池,而且免費,「大家可隨時游泳,在公園內常看到穿比堅尼的女士走來走去,就像到了海邊一樣」。
指禁狗禁踩草地不合理
香港的公園有不少規則,Uenyi認為限制踩單車、踩草地和帶動物內進相當不合理。「公園應該讓人放鬆地坐在草地上休息、曬太陽,以及讓動物奔跑和舒展筋骨。」她又說,巴黎的公園沒有特別使用規則,基本上沒有嚴重阻礙別人或不是犯法的事都可以做,也鮮會禁止狗或動物內進。Uenyi說,巴黎(以及整個歐洲)予人感覺十分自由,她舉例:「歐洲大部分公園的噴水池都沒有特別限制遊人內進,在炎夏,人們都隨意坐在噴水池邊,脫鞋把腳浸在水中消暑。在香港,這行為會被認為很失禮,但歐洲人卻不以為然。人們普遍自律,不會做出影響他人的行為,也不會弄髒池水。」
■相關概念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
社區(community)
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多層思考
1.你平常有去公園的習慣嗎?多去做什麼?
2.對比外國,你認為本地的公園有達到公共空間的功能嗎?
文:鄭寶欣、袁志敏
圖:袁志敏、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