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災害加劇貧窮 為禍更烈
【明報專訊】過去數十年間,自然災害如水災、地震和海嘯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不過當中超過95%的死亡人數來自發展中國家。據聯合國一項調查,2001至2010年間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低收入國家的受災人數是高收入國家的30倍,死亡人數是後者的52倍,而且災害對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影響遠比高收入國家嚴重。由此可見,「愈窮愈見災」的說法不無道理,下文以近日尼泊爾超強地震為例,闡述貧窮與災害的關係。
發展國貧窮人口受災最脆弱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近80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強度達黎克特制7.8級,多個地區甚至鄰國持續出現餘震,造成超過8,500人死亡,全國最少800萬人受災,280萬人無家可歸。尼泊爾當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目前救援工作仍然繼續。
每當有災害發生,發展中國家的貧窮者往往受影響最嚴重。因為貧窮人口無法處理「潛在危險」(potential hazard)和容易出現「抗災脆弱點」(vulnerability)。以今次的尼泊爾地震為例,地震造成嚴重破壞是因為該國處於板塊經常出現不穩定碰撞的喜馬拉雅山地震帶(潛在危險),卻沒有足夠的資源應對災害(抗災脆弱點)。
尼泊爾的抗災脆弱點包括﹕
1. 尼泊爾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該國人口約2,800萬,2012年有59.5%人活在國家貧窮線以下,收入低於國際貧窮線即每天1.25美元的人口比率為43.62%,缺乏基本衛生設施。殘破的木屋、棚屋、貧民窟、簡陋的數層民房,在首都加德滿都及其他城市隨處可見。可以想像當地震發生,這些輕易倒塌的建築物不但無法保護市民,還會造成更多傷亡。而由於災區沒有足夠醫療和衛生設備應付可能爆發的疫症,亦令災情更為嚴峻,重建之路更加漫長。
尼國資源匱乏 無餘力抗災
2. 尼泊爾基建不足,政府亦沒有投放資源於防災或救災的設施。地震發生後,加德滿都的機場關閉,各個災區的道路和天橋遭受破壞,瓦礫滿佈大街小巷;多處的輸水管、發電站、污水處理廠等都未能運作;這一切直接影響食水、能源、藥物和其他救援物資的供應及運送。事實上,不少災民要在戶外紮營,捱飢抵餓,有災民更要變賣財物或借貸度日,無奈陷入債務之中。
3. 尼泊爾通訊設施落後,地震發生後,電話和電子通訊系統信號非常微弱,甚或中斷,只有少數人可用社交媒體向外界報平安。缺乏通訊設施非常影響醫療團隊、工程師和國際救援人員協調救災項目,以及確保物資送到有需要、特別是偏遠地區的災民手上。以樂施會為例,我們從英國、西班牙和印度的貨倉調配了數公噸的救援物資並運抵尼泊爾後,處於當地的救援隊伍要克服通訊和交通的挑戰,才能將物資送到較偏遠的災區,紓緩災民的困境。
大眾須持續關注
災難發生已數星期,儘管傳媒不再大篇幅報道尼泊爾的災情,我們仍應該持續關注受災國家長遠的發展需要,例如為災民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重建房屋、學校、醫療設施、道路、生計,以及裝設災害預報系統,使居民日後可以對災害提高警覺,減少財物和人命傷亡。
樂施會自1980年代起已在尼泊爾開展扶貧和人道救援工作。是次地震發生至今,我們已在尼泊爾支援超過6萬人,向災民提供清潔食水、臨時廁所、衛生包、糧食援助以及臨時居所等,預計首階段的救援工作可支援尼泊爾逾40萬名受災民眾。
■請支持及關注樂施會災區人道救援工作﹕www.oxfam.org.hk/tc/news_2766.aspx
■知多點
災後更見窮 惡性循環
完善的救災工作包括防災建設、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不過貧窮國家如尼泊爾,抵禦和防備災害能力薄弱,容易受災。災害造成人命傷亡,農田、房屋和基礎建設遭受破壞,在欠缺人力和物力下社區重建緩慢,災民難以盡快恢復生計,結果個人和國家仍然走不出貧窮。由此可見,貧窮既是災害的成因,亦是災害的結果,災害與貧窮往往是惡性循環。
文﹕樂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