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增益﹕移民第二代 國民身分認同減退

[2015.05.18] 發表

【明報專訊】Alan Mak在英國出生,是典型的BBC(British-Born Chinese),他坦承自己與中國文化淵源不深,更直言沒有中文名字,淡化其華裔身分。張敬龍由於在青少年階段才移居英國,對自己成長的香港仍有關心,與Alan Mak在國民身分認同中明顯有不同表現。

移民第二代在外國出生和成長,在整體身分認同方面,會讓他們認為自己是華裔外國人,並受兩種文化影響,具有雙重認同的特徵。以Alan Mak為例,雖然他是華人,但他堅持自己沒有中文名字、只有洋名和其中國姓氏,可視之為「多元文化身分」顯示的一種。

兩種特殊身分 更能建立自我價值

中國學者李其榮、姚照豐在〈美國華人新移民第二代及其身份認同〉一文指出,華人移民第二代大多擁有高的職業成就、家庭重視教育、並使用雙語(即在家講中文、在校講英語)。然而,隨年紀愈大,移民第二代融入當地文化愈好,講母語的機會也愈來愈少,令他們的文化歸屬感變差,認為自己在兩種文化中遊走。

不過,文中指出,雖然移民第二代對其「根」的身分愈來愈淡薄,但無礙他們發展獨特的多元身分,有在美國成長的華人新移民第二代認為,ABC(American-Born Chinese)的身分讓他同時擁有美國和華裔兩種特殊身分,令他在多元文化中更能建立自我價值,無必要迎合社會而強行「選擇」一個身分。

而像張敬龍在青少年時期才移民的個案,身分認同方面則有不同表現。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行政系前講師蔡昌在〈新移民論:社會學的見解〉解釋,新移民面對語言溝通的障礙,生活方式、習慣、價值觀等的差異,會經歷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當他們漸漸融入新文化,找到自己的出路,便能建立個人身分認同。

蔡昌特別指出在華人移民中,特別容易有「失根、尋根、重根」的身分追尋過程。即使移民外地,安居樂業,仍然會「尋根問祖」,追尋及保持某種中華民族的文化意識。但如Alan Mak這種移民第二代,因為長期「失根」,就會出現「再生重根」的情况。

■相關概念

移民(immigrant)

多元身分(multiple identities)

國民身分認同(national identity)

多層思考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解釋Alan Mak對華裔身分的認同感低落的原因。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如何能加強移民第二代對祖國的「國民身分認同感」?

(答題指引見另文)

參考資料

〈關於Alan Mak的醜聞與風波〉,《明報》國際評論,郭濟士,2015.05.11

更多教育
時事點對點﹕物價高 港旅業競爭力遜星日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世界經濟論壇5月7日發表《旅遊業競爭力報告》,全球141個國家及地區中,西班牙居首位,香港排行13位,比上次報告...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統計處2013年數字,「入境旅遊業」的相關就業人口逾23萬,在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四大項... 詳情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啟動「聯合國語言日」,旨... 詳情
知識增益﹕英語「政治中立」 地位未可撼動
【明報專訊】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全球目前有約7000種仍在使用的語言(living languages),而「世界語言排名」就有不同的計法... 詳情
時事點對點﹕川震災民心理重建 困難重重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5月12日是四川汶川7.8級大地震7周年,災後重建至今未完成。2008年強震過後,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強調必須做...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