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院長籲訂20年創科藍圖
【明報專訊】政府銳意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其中一招是汰舊換新,為3個工業h注入新血。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指出,本港發展創科產業已落後內地20年,應利用港人靈活變通等優勢,將香港變成中國必不可少的「催化劑」,但大前提是做好前期規劃,如工業h轉型等硬件安排,亦要訂立未來20年創科產業方向。何建宗認為資訊科技、環境科學及生物科技有潛力成為本港三大創新科技產業。
何建宗看好IT環境科學生物科技
何建宗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為創科產業定下方向,除了為香港尋找出路,亦為較高學歷的年輕人創造就業,「社會怨氣重,原因之一是年輕人覺得無出路,香港未來轉型知識型經濟,不可單靠金融業,一定要多元發展,創新科技是出路之一」。
早年紅潮肆虐,政府束手無策,對紅潮品種和毒性所知有限。何建宗鎖定目標,專注研究紅潮20多年,不但成為國際專家,近年更將紅潮知識應用於多個範疇如提煉燃油、污水處理及消滅廚餘,最新研究為藻類的營養成分,有望加工成為健康食品,將生物科技與產業結合。
現時本港大學亦有不少科研成果變成產業。何建宗舉例,科學園的水中銀公司是成功個案,但數量太少,未能凝聚力量成為地區樞紐。他說,科、教、研息息相關,外國成功例子有美國矽谷,帶動鄰近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內地珠三角政府於20年前已訂目標,向當地大學撥款支持科研,加上內地市場大,競爭激烈,產品必須不斷推陳出新,對大學研究需求殷切,繼而帶動大學科研迅速發展,近年已接近收成期。
指粵20年前已訂目標谷科研
何說,香港已失先機,要急起直追,必須認清方向,「應發揮資訊流通、具國際視野的優勢,將現有科技用於其他範疇,『水中銀』的發光魚其實並非新技術,但研究人員將之用於檢測與認證,卻是全球首創。港人應發揮靈活變通的特質,將香港變成內地的「催化劑」,促進內地科研發展,這對雙方都有利」。
他認為發展創科產業屬長線投資,亦需冒險精神,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應訂出20年產業發展藍圖,「工業h土地如何分配?不同產業比例各佔多少?」何建宗承認創新科技屬長線投資,「不會有十足成功把握,但一定要有遠見」。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