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揭發進口商疑將日本核災區食品換上假標籤,本港食安中心昨稱,事件涉及逾280款食品,全部均非香港禁止進口的食物,強調當年是根據本港及國際組織的輻射檢測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禁止進口食品種類,符合科學風險評估;但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香港禁令過於寬鬆,令市民承受不必要風險。 食安中心:符合科學風險評估 本港現時除禁止日本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及千葉5縣生產的蔬果、奶類製品進口,以及要求肉類等食品附有日本當局簽發的證明書方可進口外,其他食品均可進口。食安中心風險評估組主管周楚耀醫生昨稱,無科學數據顯示有需要增加禁令範圍。截至昨日下午5時,食環署人員根據台灣涉事食品名單,巡查本港超市及15間連鎖零食店,發現12款食品包括餅乾、飲品及調味料等亦有在港合法出售,並無發現標籤不符。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除奶及蔬果,其他來自輻射帶的副產品同樣有風險,原材料可以是受輻射影響的農作物,署方只抽查不足夠。議員黃碧雲亦稱,當局制定禁令範圍時無諮詢公眾,風險卻由全港市民承受,禁令應最少與台灣看齊。 台灣衛生當局稱,事件所涉的進口商已由10個增至13個,至今化驗了333件產品,均無驗出輻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