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詞彙看世界 (二) 創新﹕醫學突破重燃長生夢
【明報專訊】「長生不老」可能是人類自遠古以來的幻想。隨着醫學創新,加上其他科技範疇發展迅速,矽谷近年大舉投入人力物力研究生物科技,更豪言「治癒死亡」,一時間重燃人類這遠古以來的夢想。當中有多少是科幻,有多少是科學?本港幹細胞專家稱,雖然長生不老言之尚早,但可以肯定,醫學突破下,人類將更長壽健康。
明報記者 林康琪(二之二)
「長壽」甚至「不朽」最近成為美國傳媒的熱門題材,《時代》周刊及《新聞週刊》最近都分別以此題材為封面故事,《新聞週刊》本月13日封面更以「永不言死」(Never Say Die)為標題(圖A),報道矽谷結合財力及科學研究,朝「不朽」邁進。
矽谷一向以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聞名,Google高層向來對延年益壽深感興趣,近年大舉投資生物科技,頗受矚目。掌管Google投資的馬里斯(Bill Maris) 近期接受彭博通訊社訪問(圖B)時說﹕「如果你今天問我,是否可以活到500歲?答案是可以的。」
俄富豪研意識移植機械人
希望人類長生不死的,並不限於Google。俄國富豪伊茨科夫(Dmitry Itskov)的「2045計劃」看來更像科幻小說,其「阿凡達計劃」是要把人類的意識「上載」至機械人體內,從而擺脫肉身,達到長生不老。
這些恍如科幻小說的奇想,20年前或叫人嗤之以鼻,但近年醫學科技發展神速,奇想似乎正逐步實現。近年醫學發展最耀眼的莫過於幹細胞研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李登偉向本報稱,幹細胞及再生醫學這兩三年取得不少矚目成果,而且出現一些諸如迷你器官等實質可見的東西,自然引起不少遐想:「我們從前讀書學到的是,心臟細胞一壞死便完了,我們現在卻可培育出細胞,甚至整個迷你器官。人們很自然會有遐想: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長生不老?」
人類會死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器官衰老,導致器官衰老的原因便是細胞分裂快慢失控或不能再分裂。再生醫學的目的正是令細胞重生。人類1998年首次培育出胚胎幹細胞,專家因而可用幹細胞培育出其他細胞組織,令醫學研究突飛猛進。李登偉領導的團隊2013年培育出全球首枚迷你心臟,世界各地專家亦相繼培育出腦神經、肝、胰島等組織。
科學是「Never say never」
除了體外培育器官,近期吸引不少注意的研究便是扭轉細胞衰老過程。目前有不少學者作同樣研究。哈佛大學Lee Rubin的團隊去年發現血液中的GDF-11可令老鼠回復年輕,引起國際注目,憧憬可用到人類身上。
醫學近年有不少令人興奮的發展,李登偉稱,一些技術也叫人感覺科幻,但說要活到500歲甚至永生,目前理論上及技術上短期內仍然看不到有可能性。他補充﹕「當然,科學是『Never say never』,進步亦不能預知。」
以迷你器官為例,目前仍未達到正常大小,尚未能移植到體內。他稱,要做到這一步涉及諸如手術等不同範疇;就算能做到,單單更換衰老器官也不代表可以長生不老,因為人體是一個系統,有很多因素影響。他坦言,人類目前對細胞的認識仍然很少。他以換壞燈泡來比喻:「燈泡壞了,我可以換掉燈泡或加以修理;但你問我整幢建築物可否永不倒下,便是另一回事。」
至於注入激素扭轉細胞衰老的研究,實踐上仍有很多挑戰待克服。他解釋,每個器官衰老因由可能不同,以一種激素去刺激某個器官的細胞,可能影響其他器官,也可能刺激一些癌細胞。另外,動物可行亦不代表人類可以。
港專家﹕放眼永生不如治頑疾
無可否認的是,醫學突破再加上納米技術以至人工智能等其他科技範疇的發展,令整個醫學發展加速。外界對Google涉足生物科技特別興奮,除了其財力外,Google坐擁大數據及計算能力亦是一大因由。李登偉亦稱,不同範疇科技發展同時迅速,更加助長了醫學研究。他個人認為,與其將目標放在永生,不如把目標放在眼前的不治之症,也是把人類壽命延長。
迷你器官雖然暫未能供人類「換零件」,卻已悄悄推動藥物革命。李登偉稱,傳統藥物研發其實有點隨機,發現某種藥物後還要試藥,一種新藥由研發到獲批准使用是很漫長的過程,也因而昂貴。人造器官出現則可讓專家針對特定病症設計藥物,用人造器官試藥亦遠為安全有效率,專家可根據反應再去調節藥物成分,加快研發程序。
「精準醫藥」度身訂做治療
另外,傳統醫藥對所有患者都是「一視同仁」,無論什麼人種都是吃同一劑量,但人們的基因不同因而有副作用。因應不同人種設計新藥的「精準醫藥」(precision medicine)近年成為新寵兒,甚至可望發展「個人化藥物」,為個人基因度身訂做藥物。這些發展都可預期令人類壽命延長。他說:「一些症狀能否在我們有生之年治療,我敢說:一定可以。壽命延長後質素會否提升,也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