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5年春節前夕,山西、江西、河南等地首次以官方名義發出「禁燃令」,禁止燃放爆竹,應對日漸嚴重的空氣污染。霧霾持續出現,國民切身感受推動環保不是別國的事。除了民眾推動,中央政府如何從政策入手,解決嚴峻的環境問題?
(1) 減少碳排放
「十二五」規劃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中國曾作出減排承諾,計劃2020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至45%(以2005年作基準)。為兌現承諾,「十二五」規劃(第12個五年規劃,2011-2015)提出11項工作,例如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等。
為降低碳排放,當局提出3個約束性項目,當中包括調整能源結構,把非化石能源(non-fossil)的能源消耗比重由8.3%提高到11.4%,以及新增森林面積1250萬公頃,使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1.66%。
不過,《明報》社評認為,中央提出環保政策,但鑑於「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則,各地方政府仍以GDP為目標,「發展」壓倒「保育」,政策成效不大。
《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2014年1月,人大常委通過《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加強防治空氣污染,首次提出要令違法成本高於獲利,對惡意及多次違法者或企業加倍處罰,取消罰款100萬元上限,甚至有「上不封頂」的罰款,希望阻嚇工廠減少排廢。
(2) 嚴厲執法
中國的環保法例一直被詬執法過於寬鬆,為加強執法,當局2008年將國家環保總局「升級」至國務院部門,又在2014年4月大幅修訂《環境保護法》,加強政府的環境責任、完善監管制度、強化法律責任等。環保部長陳吉寧在2015年兩會期間提出未來將落實史上最嚴厲的新《環保法》,強調不能讓環保法淪為「紙老虎」,要成為有鋼牙利齒的「利器」。
新《環保法》將明確規定地方政府要對地區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並對30%以上的市級政府開展督查;當局在6月將建微信舉報平台,讓民眾匯報任何污染情G,提高與公安、檢察等執法部門的配合。
(3) 「四停一}」應急
2013年10月,北京市將空氣重污染預警按輕至重分為4個級別,為預警四級、三級、二級、一級,並用藍、黃、橙、紅顏色標示。
2014年,北京共啟動18次應急預警。其中藍色預警11次、黃色5次、橙色2次,涉及日數達30天,紅色預警則未啟動過。
2月和10月的橙色預警中,各區縣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按要求,採取停產、停工、停放、停燒、增加道路}洗頻次的「四停一}」強制減排措施。2015年,政府修訂《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降低紅色預警的啟動門檻。
(4) 發展環保工業
中國環保產業主要有三方面﹕(1)環保設備,如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環保藥劑等;(2)資源綜合利用,如廢渣、廢氣綜合利用;(3)環境服務,提供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工程設計和施工等。
2013年,中央提出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支柱產業,訂出產值年均增速15%以上的目標。《中國環境報》社長楊明森提醒,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須「胡蘿蔔大棒一起用」,除讓環保企業愈來愈有利可圖,也要讓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愈來愈無路可走。有專家擔心政策會令各路相關投資蜂擁而至,形成新的產能過剩,重蹈太陽能產業覆轍。
(5) 提高各地環保意識
1993年,中央政府成立「環境標誌產品認證委員會」,1994至2006年,55類產品納入上述認證計劃,800家企業1.2萬種產品通過認證,授予環境認證標誌。2003年9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成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認證中心,制訂各產品類別的技術標準,評估產品和現場是否符合環保技術要求。中心盼鼓勵公眾對綠色消費的認知,促進企業有更多社會責任。
(6) 借鏡外國經驗
BBC中文網在〈中國能複製倫敦的治霾之路嗎?〉一文中引述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麥赫姆(Stephen Mihm)所言,英國倫敦致力解決霧霾問題,除立法和規管,成功主因是經濟轉型,國內生產向外轉移。
他認為中國能參考英國的處理手法,「中國的霧霾與經濟增長關係極為密切,就涉及到取捨」,要解決空氣污染,重要是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