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2014年11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被視為迄今最重要的全球暖化評估報告,是自1988年發表的第5份報告,超過80個國家的800多個科學家用了近7年研究。有份撰寫氣候報告的香港中文大學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劉雅章教授接受《明報》訪問,講述全球氣候變化及香港面臨的氣候問題。
IPCC成立之初,劉教授就開始從旁協助,2001年正式加入專家小組,參與撰寫暖化報告。每次發表報告後IPCC會舉行全球會議,百多個聯合國成員國回應報告,期望可以達成共識,願意互相協調、訂立措施。然而,劉教授說「過去20幾年,印象都是似乎傾不成,所以沒什麼實際行動」。2014年報告發表後,人人把寄望放在2015年尾的巴黎峰會,他形容「差不多是最後關頭」。
全球暖化 非少穿些能解決
劉教授說過去地球也曾出現溫度變化極大的情况,但都是幾萬年的過程。18世紀工業革命後,人為造成的氣溫上升,排放的溫室氣體仍留在大氣層,損害已無法逆轉。劉教授進一步點出這不是天氣熱少穿一點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會引發糧荒、疾病,「例如登革熱在某一個溫度以上才會流傳,上升2℃、3℃後,一些本來無登革熱的地方就會有危險。還有海位上升、水浸」。
憂政府向郊野公園開刀
觀乎香港,政府只在環保政策上鼓勵市民綠化香港,另一邊廂卻想向郊野公園開刀,「地產商要發展郊野公園,將樹林剷平對碳排放(的吸收)很大負面影響」。香港夏天愈來愈熱、暴雨愈來愈大、颱風愈打愈嚴重,「情况都幾令人擔憂。未來要看整個人類社會如何節能、處理碳排放,減慢惡化情况」。從美國回流香港一年半,他說每次乘港鐵都會怕,形容地面的出口只有兩三個梯級的高度,「萬一水浸,水就會湧入」。極端天氣下,最基本的建設被癱瘓其實輕而易舉,2014年3月黃大仙站就出現過以上情况。
劉教授說香港近年開始有人關注氣候變化與基建的問題,但由開始關注到真正願意投放資源、動工,需要很長時間。全球暖化最受影響的,其實是家有無敵海景的富有人家,香港及全世界最貴的地產,都在海邊,「颱風引發的風暴潮,水位上升會更易形成小海嘯,一個浪衝埋嚟,首當其衝的是他們,尤其住低層的」。
——節錄自〈氣候變化失控 香港未Ready〉,《明報.星期日生活》,201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