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備競賽 美軍官:美快輸了
【綜合報道】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海軍水面作戰軍官森德斯特倫的文章稱,很難說東亞到底是不是在進行軍備競賽,之所以有些人這麼認為,是因為中國和美國正在軍備競賽,而且美國快要輸了。
還有些人認為,中國提高了國防開支,這將導致該地區其他國家跟風效仿,或者中國開發的「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MIRV)核導彈」有可能引發區域核競賽。2014年,大多數亞洲國家的國防預算佔GDP的比例處於25年來的低點,但中國的國防開支卻在持續提升。
不管怎樣,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亞洲的軍備競賽明擺着是負面的。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軍備競賽必然導致區域安全和穩定的負面結果嗎?從歷史和邏輯上看,這種說法不正確。軍備競賽並不一定不可避免地導致衝突。雖然人們確實很擔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新護衛艦和隱形戰機,但是中國肯定會慢慢利用外交手段來達到最終目的,而不是公開地交戰。
國家介入戰爭有兩項基本要求:能力和意圖。能力包括軍事實力、經濟實力、人口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等。戰爭是金錢加槍炮的遊戲。意圖是指開戰的願望,包括不滿、機遇,或者是其他的藉口。只有相信戰爭是唯一的、甚至是最佳的選擇,才能達到所期望的結果。
軍備競賽只涉及到能力問題。從歷史紀錄看,軍備競賽和實際戰爭之間沒有因果聯繫。最有說服力例子就是一戰前的英德海軍競賽,兩國的海軍都在迅速擴張,但一旦實際交戰,雙方的目的性都不是那麼明顯。
是英德無法掌控的環境因素才將歐洲引向戰爭,而不是軍備競賽。
另一個有意思的例子是兩戰之間的《海軍軍備條約》,涉及到美國、英國和日本。這些國家之所以積極地限制對方的海軍建設項目,是因為他們認為海軍軍備是1914年戰爭的一個促進因素,因此覺得防止海軍平衡發生任何變化可能有助於緩解壓力。結果卻是日本出於帝國擴張的需要撕毀了條約,三方介入戰爭。
還有一個例子是美蘇核武器軍備競賽。上世紀50年代,美蘇捲入了一場快速的軍備競賽,這場競賽在「美國方面導彈力量不足」錯誤認知的基礎上愈演愈烈,結果是兩國並未開戰。
上述三個例子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認為軍備競賽導致戰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