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學通識﹕韓流入侵課室
【明報專訊】近年韓流襲港,不少同學也熱愛K-pop、韓劇、韓式化妝、服裝等。日前,我以韓流議題作為「文化全球化」的教學主題時,同學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奮!當我播放韓國音樂片段時,有女同學尖叫大呼偶像的名字,猶如置身演唱會中,忘記了其實身在課室而非亞洲國際博覽館。這只是個開始!
我請同學分組討論,分析韓劇、K-pop為何在香港興起,大家仔細地分析。我覺得猶如在看J2的K-pop節目般,除分析K-pop外,同學更附送Running Man和《來自星星的你》等劇集之分析,滔滔不絕,難以停止。一時間,我學懂不少韓國音樂、劇集和電影的知識。
課室內,韓國潮流文化成為主流。相比之下,日本、台灣、歐美等地的潮流文化成為「次流」,本地文化甚至「不入流」。我聽廣東歌、看港劇長大,好像成為稀有動物。我不知道同學口中的明星、歌星是誰,而我說的明星、歌星他們又不懂!例如同學不知道萬梓良、朱江、趙雅芝、翁美玲是誰,而老師我則不認識金秀賢、蘇志燮、孔孝真、林秀香!我們都感受到全球化下,韓國文化和本地文化之爭。
這一堂,師生的角色對調了!學生成為教師,介紹不同的韓星、韓曲、韓劇,「引入」韓國文化!其實不同年代的教師也見證了不同年代的娛樂文化——有的熱愛日本文化,熟悉日本歌曲、劇集、電影等。有些老師則喜愛美國文化。如果大家一起分享,便可變成港日韓美、今昔的文化大戰,就如關正傑、仙杜拉、張偉文、近藤真彥、山口百惠、藥師丸博子、上戶彩、李敏鎬、全智賢、Lady Gaga等群星在香港大戰!
如安排這樣的課堂,樂趣應該是無窮的!表面上是節通識課,實際上是文化課、成長課、音樂課、語文課、倫理課等的混合課。如果將這節課擴展成小型學校音樂節,學習果效更大。教師、學生走上禮堂的舞台,演繹不同年代、不同地方的名曲。大家可以充分感受到全球化下,不同地方文化在香港的發展。師生共樂。
課堂多元化、有趣味之餘,最重要是學習成果!教師們要在課堂的最後,引導學生反思不同文化對香港人的影響——有何利?有何弊?大家如何面對?這正是大家值得反思的問題!
文﹕黃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