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3年考評局文憑試考試報告指出,考生在中文科閱讀理解表現未如理想,在總分92分的考核中,平均僅獲30.7分。報告又指考生解讀文言文時大多望文生義,如將「說」直譯為「說話」、「游說」,不知也可解作「仰慕」。歷屆報告大同小異,取消考核文言文不就解決問題?文言文在語文科的地位舉足輕重,不論學生是否抗拒或畏懼,它都不會消失,還會繼續挑戰學生。態度決定高度與距離,積極面對才是不二的應對之方。 【是】 身邊不乏學習文言文的契機,如午飯時我們走進食肆準備大快朵頤,大家有否發覺,無論在招牌或餐牌上,都寫有「是日午餐」、「是日精選」、「是日靚湯」等字句?若以現今慣常將「是」解作「對、正確」,同學便解不通餐牌所寫意思。 其實「是」在這婺悝@「這、此」,解法早於春秋戰國時已有,《孟子.梁惠王上》可佐證。孟子回應齊宣王祭祀時「以羊易牛」一事,申明齊宣王此等舉措符合「仁心」。他在最後說:「無傷也,是乃仁術也。」意思是說「沒關係,這正是仁術啊。」這堛滿u是」就解作「這、此」的意思。 【仝寅】 又如新年期間,不少商舖在當眼處貼上喜聯,落款每以「仝(或作同)寅鞠躬」為示。「仝」字現代較少用,但據《廣韻》解釋,「仝」音「同」,為「同」的古字,意思與「同」一樣。而「寅」字本義為恭敬,《說文》:「寅,居敬也。」由此可見,「仝寅鞠躬」即共同恭敬地敬禮鞠躬。 【博文約禮】 大學校訓也可見古文。如中大校訓「博文約禮」,《論語》中寫道:「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博文」解知識深廣,「約禮」則有遵守禮儀之意。再舉一例,港大校訓「明德格物」出於「四書」中的《大學》。《大學》簡明扼要地闡明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說,「明德」指將德性彰顯,「格物」指窮究事物的原理。 成語是古代智慧的沉澱,用字簡樸,深具歷史。如「老少咸宜」中的「咸」字解作都、皆、全;「亡羊補牢」中的「亡」字釋作逃跑;「短兵相接」中的「兵」字指「兵器」,這些本義皆是自古有之。文言文標示荅炙點滴經驗和知識,同學多發掘、多查字典、多向師長發問,會發現文言文斷非古老石山! 文:語文工作者揚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