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腦科醫生》
某老行尊曾戲言說,只有性格古怪的醫生才會選修腦神經科,他們自我、自閉卻自負,那可能與神經系統的特質有關。
傳統上,腦科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結構都有一份 obsession:大腦、小腦、間腦、中腦、橋腦、延髓、脊髓… 神經元、神經索、神經節、神經
根、神經叢、神經線… 在掃描技術普及之前,腦科醫生只能憑患者的臨H病徵,推斷病變的位置及性質,過程就如在倘大的迷宮找尋出路,加
上神經系統複雜多變的疾病種類,要破解謎團,真是少點腦汁也不行,當中那份滿足感,便是腦神經科引人入勝之處。然而,其他同袍卻經常以intellectual masturbation來揶揄腦科醫生,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絕大部分腦神經疾病也缺乏有效的治療,換言之,我們搞完一大輪得出了診斷,沒錯自己是很滿足,卻不會帶來任何實質的成果。
隨茯鴔瑗i步,腦科醫生的功能已不再局限於斷症,我們的治病能力比從前提升了許多,國際上也有各種標準指引可供參考,再者,以高解
像掃描協助診斷已成為常規,再微小的病變,在電腦顯示屏上也無所遁形,用不荍畯拊野H前那樣慢慢推敲解謎(這也扼殺了不少昔日的樂
趣)。當腦神經科逐漸變得透明化,相比起老一輩,新一代的腦科醫生都多了點down to earth,少了點edginess。
假如有意叩腦科的門,以下是筆者的愚見:
「腦神經學有四大分科,仍鍾情於解謎的應選擇電生理診斷學;腦血管病學偏重急症及介入性治療,未必適合腦科醫生性格;運動障礙學及癲癇學(香港又名「腦癇」)則主打藥物治療,好處是有大量機會參與藥業界贊助的國際會議。此外,你亦可考慮專攻神經代謝病、基因免疫病之類的冷門科目,患者來來去去也只有那幾十個,從此可樂得清閒了。」
「聽落很不錯喎,但這招真的行得通嗎?」「放心,世上知情的人不會太多,只要保持神秘,外行人自然覺得你高深莫測,君不見強如美日也忌金正恩三分?及他每次出巡,也必定有粉絲興奮得又哭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