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紫外線(ultraviolet radiation, UV)可根據其能量或波長分為紫外線A、B、C三類。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資料,每年夏季本港的紫外線指數均處於「甚高」,甚至「極高」水平。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紫外線指數按1-2、3-5、6-7、8-10及11以上分為5個級別,對應危險級別為低、適度、高、很高、極高。世衛建議在紫外線指數超過8時避免於中午外出。
影響地面紫外線強度的因素包括太陽的位置、地面反射、離海平面的高度和大氣中的臭氧量等。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90%的臭氧存在於距地球表面10至40公里的平流層中,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紫外線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大部分UV-B。吸收過量的紫外線亦會增加患上白內障的風險,UV-B更會引致皮膚老化、催生皺紋、皮膚發紅及灼傷,長時間暴露於UV-B之下是引致皮膚癌的最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臭氧層每損耗1%,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將增加5.5%,因此臭氧有保護地球生物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中,科學家首次發現南極臭氧層出現大洞,而罪魁禍首是普遍用於雪櫃、冷氣機、噴髮劑及除臭劑的CFCs及一眾會損害臭氧的物質如HCFC等。1987年簽訂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就限制使用這些物質,發展中國家有寬限期。
■相關概念
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國際協作(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多層思考
1. 根據以上資料,國際社會如何控制臭氧層的破損?
2. 參考以上資料或就你所知,試分析國際協作解決環境問題時遇上的困難。
(答題指引見另文)
參考資料
1. 〈專家首提證據 暖化加劇破壞臭氧層〉,《明報》,2012.07.28
2. 世界氣象組織,《2014年臭氧層消耗評估報告》新聞稿﹕
www.wmo.int/pages/mediacentre/news/pr_1003_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