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解碼
百年前的今日,英國向取道中立國比利時攻打法國的德國宣戰,造成3000多萬死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揭開序幕。百年後的今日,英、法、德已放下當年積怨。可是一戰埋下的仇恨種子,百年來陸續爆發,其中以烏克蘭及中東這兩個熱點最為矚目,觀察家甚至擔心它們可能成為新一輪全球戰爭的導火線。
明報記者 林康琪 周宏量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被塞族青年暗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撐腰下向塞爾維亞宣戰。8月1日,德國向支持塞爾維亞的俄羅斯宣戰,同日法國下令總動員,兩日後德國向法國宣戰。因德軍取道中立國比利時進軍巴黎,英國向柏林宣戰,一戰自此全面展開。全球33國先後捲入戰爭,戰場上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
沙俄崩潰 烏克蘭獨立運動事敗
經過兩場大戰後,英法德已放下昔日仇恨。一戰教訓亦令西方領袖引以為戒,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國總統甘迺迪便經常提起一戰教訓,避免重覆錯誤,而核武的震懾作用亦是論者認為西方得享和平的因由。
但在其他地區,一戰遺禍卻揮之不去。奧匈、沙俄和鄂圖曼帝國在一戰後崩潰,民族混戰百年間其實一直未止息,上世紀前南斯拉夫解體引發的血腥內戰便是一例。今年的烏克蘭危機實際上也可追溯至一戰末期沙俄帝國崩潰。跟前南斯拉夫內戰列強袖手不同,烏克蘭內戰卻涉西方及俄國角力,一如一戰前夕,甚至有論者認為烏克蘭危機促美俄走向「新冷戰」或一如一戰薩拉熱窩觸發另一場大戰(見另稿)。
烏克蘭早在一戰末期沙俄帝國崩潰時,開始爭取民族自主,1917年十月革命後正式爆發獨立運動,只是最終未能如願。蘇聯解體後,該國一直在親俄親歐之間搖擺不定,矛盾去年底大爆發。
俄國欲將基輔拉攏入其新經濟同盟,維持勢力範圍,卻觸發烏克蘭民眾推翻親俄政府。歷史上曾被俄羅斯多次亡國的波蘭,則亟力拉攏烏克蘭加入歐盟陣營,得到利沃夫等西部地區支持。俄羅斯為報復,既以武力奪取沙俄時代的黑海重鎮克里米亞,並縱容親俄民兵在烏克蘭東部搞分裂活動。
英法秘商劃界 埋中東衝突禍根
今年另一危機熱點中東,亦是一戰的遺產:英、法兩國在一戰期間私下就未來中東地盤劃界協商,即《賽克斯-皮科協議》;倫敦更一方面煽動阿拉伯大起義,造就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成形,另一方面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已不斷遷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當地建立「民族家園」,為以色列1948年立國提供基礎,從而為以巴衝突埋下伏線。
英法為現代敘利亞和伊拉克定下邊界劃分,無視種族和宗教派系分佈,埋下百年來衝突頻仍的遠因。如今敘利亞內戰和美軍撤出後的伊拉克內鬨,均見證上述矛盾,恐怖組織ISIS亦趁兩國亂局崛起,明言衝擊英法百年前所定的版圖格局。
西方厭戰 協調機制核武緩戰火
一戰百年,列強會否再爆大戰成焦點。不少論者指現今世界跟一戰前夕不同,現時有國際機制協調,而核武亦起震懾作用,各國對戰爭有所忌憚。最重要是,西方世界目前瀰漫厭戰情緒。
1914年當德國侵犯中立國比利時時,英國大部分民眾支持開戰;但馬航客機上月中被擊落後,英國現時僅10%受訪者支持派兵助烏克蘭抗俄。
一直緊記一戰教訓的德國,更一直力主外交斡旋。近年從阿富汗及伊拉克戰場抽身的美國亦沒意欲捲入另一場戰爭。但一戰在中東種下的禍根卻不容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