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祖先對自身生命的珍愛,首先表現為對大自然的尊崇和敬畏。《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道:「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懂得順應四季的變化來保健,便是養生「入門」了。 四季除了氣溫的溫、熱、涼、寒,還有生物的「生、長、收、藏」變化。按照《黃帝內經》理論,這種變化與自然界的陽氣盛衰密切相關。春季陽氣開始上升,草木等各類生命也開始萌發;夏季陽氣逐漸長旺,也使萬物繁茂盛大;秋季陽氣開始收斂,萬物不再生長,而是進入「收割」的階段;冬季天地陽氣處於閉藏之態,生命也生機內斂。 陽氣是主生長的氣,就像生物生長需要太陽光照射一樣,人體的生命機能也要依靠陽氣的溫煦。在春夏季,人的生命活動相對活躍,表現為孩子的身高增長較快、男性精子的含量較多等;而秋冬季,人體的生機就會進入「低落期」。 體內的氣血運行,同樣受到季節影響。陽氣充足,氣血通暢;陽氣衰微,氣血停滯。因此,很多人到了冬天容易出現肢體關節疼痛、胃脘部疼痛,女性出現痛經等不適,這都是氣血運行阻滯導致的。此外,氣血的分佈也會受陽氣的影響。春夏季陽氣盛,人的氣血會偏向體表、四肢、頭面部等處;而秋冬季陽氣藏,氣血也會「沉伏」在內臟,容易導致手足發涼而內熱叢生的病症。 人體陽氣的盛衰有無,還會直接影響疾病的發生與否。在陽氣閉藏的冬季,人也會變得「體弱多病」,不僅著涼感冒等外感性性疾病較多,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心衰、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也容易加重或復發,需要格外注意調理。 總之,人體之氣與自然界之氣是相通的,養生也要遵循這種變化,使生命活動與自然同步。「借自然之力,養生命之體」,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天人相應」的境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