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遊東江縱隊遺址念抗戰
【明報專訊】今天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在抗戰歷史中,除了八路軍、新四軍等,還有一支活躍在華南地區的東江縱隊。由政府「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主辦的抗戰勝利80周年考察團,上周走訪大灣區多處東江縱隊相關抗戰遺址,其中包括深圳的東江縱隊紀念館和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東莞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和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地。
明報記者 林迎、蔡宛均
紀念館藏革命文物 展抗日武裝歷程
作為東江縱隊的誕生地,大灣區共有3間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位於深圳坪山、東莞大嶺山鎮和惠州羅浮山下。坪山的東江縱隊紀念館透過文獻、圖片和場景復原等形式,展現東江縱隊抗日武裝的發展歷程。1938年侵華日軍登陸惠陽大亞灣後,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與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先後成立,這兩支隊伍便是東江縱隊的前身,並於1943年12月在深圳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而位於深圳大鵬新區的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原本是天主教堂,當年便見證東江縱隊的正式成立與發表《成立宣言》,司令部舊址現已改建成展覽館,館藏諸多革命文物,如勳章、飯盒等。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東莞大嶺山鎮的東江縱隊紀念館於2005年9月3日建成,不僅地理位置緊鄰東江縱隊抗戰遺蹟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而且館內有多達5500餘件展品,其中設多個抗戰武器展櫃,並藏有多件國家級文物。據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副館長唐琳表示,紀念館還設有國防教育主題公園,陳列不同時期的導彈、艦炮等國防武器,「每年參觀人數都在攀升,參觀者來自全國各地,也有部分海外人士,但主要仍以大灣區民眾為主」。此外,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作為華南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現存9處文物遺蹟,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港九大隊救數百文化人國際友好
東江縱隊與香港亦有深切關係,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先後有1500多名港澳青年和華僑子女到深圳、惠州等地投身東縱。此外,廣東南方紅色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員王勇指出,東江縱隊在1941年香港淪陷後在港成立港九大隊,專門營救遭日軍抓捕滯留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這使其在華南抗戰中具有獨特意義,他們不僅營救了鄒韜奮、茅盾等300多名文化人士、民主人士,還有100多名國際友人等,「當時救了美軍飛虎隊的克爾中尉,他還用從日軍繳獲的相機影了很多相,由於技術受限,所以帶回了美國,直到2009年其子戴維克爾才將這些照片帶回中國」。王勇表示,戴維克爾會在抗戰80周年之際來粵重溫父輩抗戰歷史。
東莞前「慰安所」建築仍存 曾改建
除了東江縱隊遺址,東莞亦有其他戰事痕[。據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抗戰時期日軍在東莞地區設立慰安所的調查》,日軍在東莞設立的「慰安所」分3種類型,一是日軍主辦,二是日本商人開辦,三是從妓院臨時改成的「慰安所」。如今,這些「慰安所」多數已經倒塌或重建,記者找到兩處仍存的舊建築,分別為寺前街2至10號及萬壽路31號。它們當年都屬日本商人為日軍開辦的性服務場所,前者當時被稱為「小園慰安所」,原為晚清園林式別墅,日佔時期被日商霸佔,有「慰安婦」約30人;後者是一座被稱為「和平食堂」的西式小樓,原為國民黨軍隊團長何寶書的住宅。「和平食堂」為日本人提供飲食及性服務,兼職做「慰安婦」的女服務員有10多人,穿和服、講日語。這兩處建築現時大門緊鎖,從外觀上看有改建過,但不知內堿O否有人居住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