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女換匯被黑客騙十萬元 法官引案例判公司不用賠
指事主無視銀行警告使防詐措施形同虛設
【明報專訊】一名華裔女子向一間換匯公司查詢人民幣換匯加幣的情況後,換匯公司的WhatsApp被黑客入侵,而該女子此時接獲以該公司名義傳來的WhatsApp,達成在中國存入人民幣,在加拿大取加幣的協議,但女子存入50萬4000元多元人民幣後﹐未能取得10萬元加幣,於是將換匯公司告上小額錢債法庭。
法官引用案例,指換匯公司無需賠償女事主損失,而這筆款項可能永遠不可能找回來。
追回失款機會渺茫
原告人王女士(音譯:Wang)向法院控告稱,2023年10月﹐她需要換取10萬加元,為此親身去到XHD Pacific Forex Service Ltd.(XHD)換匯公司,當時店內一位店員L回答了王女士有關匯率和換匯完整流程的問題,雙方並互加WhatsApp聯繫方式。
10月30日晚,L給王女發消息,詢問她是否已開設加拿大銀行帳戶,以便換匯流程的執行。10月31日(周二),王女回覆稱她需要預約開戶。
根據XHD公司的說法,自11月2日起,L的WhatsApp帳號被黑客入侵,從11月2日至11月3日晚上期間,王女與這一帳號的對話不應由L以及XHD公司負責。
職員WhatsApp被黑客入侵
11月2日(周四),黑客向王女報出5.443的匯率。王女在11月3日(周五)回覆稱加拿大銀行帳戶已開設,但黑客先是表示「今天不能轉」,回應先前正主L表示周五不能轉帳的說法。
但僅僅11分鐘後,黑客又報出5.445的匯率,經過簡短交流後,黑客與王女以5.44的匯率達成協議,同意當晚就先轉人民幣,第二天加元資金就會到達王女士的加拿大帳戶。
20分鐘後,黑客向王女提供一個中國某銀行的帳戶號碼,要求她將54萬4000元人民幣轉入該帳戶。
期間王女向黑客發送了一張手機提示截圖,上面顯示一則警告,提醒注意電匯詐騙風險。這是王女的中國銀行在大額轉帳前自動顯示的提示信息。王女詢問黑客為何會出現該提示。黑客則指導王女如何回答銀行問題,在晚上8時31分左右,讓轉帳終於順利完成。
黑客還想誘騙王女士進行更多的換匯,王女沒有答應。到晚上9時45分,王女收到兩條消息:「?」和「What」。XHD 表示,這兩條消息是由L本人發送的,當時L意識到自己的WhatsApp帳號已被黑客控制。L隨即向王女發了一張截圖,顯示她與王女士的聊天紀錄已被清空。L說:「報警吧。這真的不是我。」
雖然XHD已在加拿大報警,王女也在北京報警。
但雙方均不知道這名黑客的身分。小額償債法庭的奈胡思(Peter Nyhuus)法官也認為,追回的可能性極低,很可能已經永久丟失。
公司沒故意不當或不誠實行為
王女認定XHD與中國的銀行帳戶持有人合謀詐騙她。XHD則稱﹐欺詐是第三方黑客所為。鑑於王女並未反駁黑客存在的說法,法官接受XHD黑客入侵的說法。
法官引用舊案判例時表示,在卑詩省的一宗案例中,原告向被告公司發送發票。被告要求提供匯款信息,第三方黑客冒充原告的員工,發送了虛假郵件並附有錯誤的匯款信息。被告依指示將錢匯入由黑客控制的帳戶。
在此種情況下,被告無需對損失負責,因為「原告是唯一直接與詐騙者打交道的一方(雖屬無意),因此是最有能力識別潛在的詐騙[象(如異常的付款指令)。原告必須對資金損失負責。」
套用在王女的案例上,首先XHD公司沒有存在故意不當行為或不誠實,王女也未能證明XHD公司存在過失。
此後﹐雖然使用WhatsApp是XHD公司的標準流程,而一旦商定好匯率,XHD的程序要求其員工在電匯合同中填寫相關信息,並通過電話與客戶確認匯率、帳戶信息及電匯合同的細節。
而王女無視XHD的完整轉帳流程,以及必須簽署合同的要求,儘管她知道必須先簽合同,而且還要提供護照、駕照、銀行對帳單複印件的驗證程序,此外還需提供資金來源及用途的信息。
法官歸咎事主使詐騙者得逞
王女迴避檢驗的做法,使流程中針對欺詐的所有防範措施都形同虛設。尤其是當黑客突然食言,允許在「在加拿大時間周五下午(即北京時間的周六)進行轉帳」的異常行為,黑客沒作任何解釋,王女居然也沒有任何懷疑,並且無視「其中國銀行在轉帳前發出的關於網絡電匯詐騙的警示信息」。
法官由此認為,「在本案中,真正使詐騙者得逞的是王女,而非XHD」,王女士的申訴被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