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總理投票 默茨次輪方過關
德國聯邦議院(議會下院)周二(6日)投票選總理,帶領保守右派基民盟╱基社盟(CDU/CSU)贏得大選的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茨事前被預期可順利當選,卻在首輪投票中意外未取得足夠票數,為德國現代史上首見。他在同日第二輪投票終於過關。分析指出,事件反映執政聯盟並不團結,並非所有議員都同意默茨的財政政策轉向,亦預視其未來施政所受阻力和掣肘恐高於預期。
預視施政阻力 掣肘恐高於預期
基民盟與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在2月大選中得票居首,與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就組閣達成一致,周一簽署聯合執政協議。外界普遍預期周二投票選總理只是例行公事,默茨將會當選,因為聯盟黨與社民黨在國會630席中握有逾半的328席。不過在首輪投票中,默茨只獲得310票,差6票未能當選,另有307名議員投下反對票,3名議員棄權、1張無效票,還有9名議員缺席。投票結果意味最少18名執政聯盟的國會議員不支持默茨。
同日稍後舉行的次輪投票,默茨獲325名議員支持,超過316票當選門檻。
分析:黨內不滿致跑票
德媒分析,首輪投票跑票的首要原因之一,來自社民黨內部對默茨的不滿。默茨1月在國會推動移民緊縮決議案時,接受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支持,引發社民黨強烈憤怒。另一方面,為達成聯合執政協議,默茨同意讓社民黨分得與基民盟相等的部會數量,引發部分議員對談判讓步過多的疑慮。此外,默茨選前曾堅決反對改革憲法規定的舉債上限條款「債務煞車」,選後卻同意與社民黨合作推動改革,這一立場轉變也讓部分保守派議員感到失望,對默茨的反覆無常頗有怨懟。
倫敦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施米丁表示,默茨在首輪總理選舉不夠票當選,表明執政聯盟並不團結,就算他最終當選,也可能削弱他推行政策的能力。(路透社/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