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用BIM入則省時省本 屋署開發核查工具 計樓面耗時兩周變18分鐘
【明報專訊】政府正透過建築信息模擬(BIM)等創新科技降低建造成本,提升效率,截至今年2月底,有25個私人項目以BIM向屋宇署呈交圖則。屋宇署花費約900萬元研發3個自動核查工具,分別核查樓面面積、消防安全及衛生設備規定,提高以BIM製作圖則的準確度,並免費供業界下載,加入至現有BIM軟件,盼業界體驗BIM好處,增加使用誘因,其中有用家表示4幢大樓的樓面面積計算工作可由兩周縮短至18分鐘。
明報記者 蔡穎琳
3項工具核查面積消防衛生
BIM是生成及管理建築資訊的過程,用家以軟件製作建築物三維模型,建立資料庫儲存建築物資料,容許用家迅速運算、修改和自動更新相關數據。政府於2018年起要求預算3000萬元或以上的工務工程項目使用BIM,翌年制定BIM技術指引供業界參考,計劃2026年起要求逾1000個或以上單位的大型住宅項目以BIM呈交一般建築圖則及上蓋結構(構架)圖則;2029年則希望私營界別全面採用BIM(見表)。
屋宇署助理署長(拓展)茹澤生稱,由2019年至今年2月底,有25個私人項目以BIM向屋宇署呈交圖則,包括房協、市建局、港鐵、港大等,惟暫時難以評估BIM成效,因署方仍在做顧問研究,亦需更多案例推算實際能節省多少成本。
對於私營界別全面採用BIM,茹澤生強調,未必所有圖則在2029年已需要用BIM,現正就此諮詢業界,發現業界普遍對大型項目採用BIM沒異議,故署方擬要求他們先於大型項目試用BIM。
盼2029年私營界別普及
擬先要求大型項目試用
不過茹說,業界主要考慮於物業管理及建造樓宇階段應用BIM,而非設計階段,「起樓設計可能要做好多方案,如果每個方案都要做一個三維模型,對佢]謠縝釵言說v,因此屋宇署盼業界於設計階段用BIM,「入則會肯定驉A(圖則)唔使批幾次先批到」。
屋宇署斥資約600萬元於去年3月推出「BIM面積核查工具」,核查各項樓面面積計算是否符合審批要求;今年3月再推出「BIM消防安全工具」及「BIM衛生設備工具」,前者評估樓層的逃生路徑數量及闊度是否足夠,後者則核查不同用途房間所提供的衛生設備是否符合法例要求。茹指出,有業界反映一個4幢大樓的宿舍項目,以傳統方法計算樓面面積需要兩周,但使用自動核查工具只需18分鐘;又透露屋宇署今年底或明年初會推出樓宇間距的自動核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