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遺屬往往不知求助 冀政府助NGO接觸群體
【明報專訊】自殺者遺屬往往會產生心理創傷。本身是臨H心理學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黃蔚澄引述研究表示,一宗自殺可影響150個人,包括至親、親友、同事及同學,很多時候遺屬並不知道自己需要協助,且現時有關個案主要經警察或法醫轉介,更多是「等人求救」,冀政府能提供便利給非政府組織(NGO)主動接觸有關群體。有社工亦盼政府能加強對自殺者遺屬服務的支援。
黃蔚澄說很多自殺者遺屬同時是精神病患照顧者,長期壓力再遭遇親友自殺,不少人會「爆煲」,嚴重可產生自殺傾向,社福界應盡早接觸到他們並介紹服務。他稱曾有非政府組織與衛生署公眾殮房合作以試點形式,盡早接觸及轉介自殺者遺屬,冀政府能繼續支持類似服務。
「活出彩虹」推出遺屬故事結集
黃蔚澄強調自殺者遺屬服務中同路人的力量,提及有自殺者親友成為義工,隨社工參加家訪等。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活出彩虹」計劃早前將自殺者遺屬故事集結成冊,新書以《遙遠的他》為名。他與書中個案、社工出席多場新書分享會,見證從未求助的自殺者遺屬首次講出傷痛回憶,更有人出席分享會後向他說原本有自殺傾向,但聽完自殺者親友故事後有所改觀。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社工韋賽姬認為,政府現時對自殺者遺屬服務的支援較少,透露該會只獲資助處理100宗個案及部分小組服務,與實際服務需求相差甚遠。她亦希望加強宣傳教育,令自殺和死亡去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