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至親尋短幽谷 回首帶領同路人 義工自身經歷做「帶跑的人」 慨嘆這段路「唔應該咁艱難」
【明報專訊】區長說,從家中望出去,視野開揚,可以看到連片綻放的杜鵑花。15年前,被抑鬱症困擾10年的太太從家中跳樓自殺,那天是區長生日後4日,他還記得太太似乎病情好轉,為他慶生。自此生活墮入混沌與悲傷,原本朝夕都有太太相伴,失去至愛後連一日三餐也用了3年才摸清「規則」。身處黑暗,找到那道縫隙並不容易,一個契機讓區長結識到同路人和社工,找到出口。他如今成了「帶跑的人」,因這段路「唔應該咁艱難」,希望陪伴同路人走過磕絆。
明報記者 楊晨
太太尋短,陰影籠罩多年,回想接到警署電話時,區長看似平靜,但「知道返唔轉頭,心『實』驉A大腦思考都停鷚C驉v。兩人生活20多年的家,成了案發現場,區長須先去警署錄口供。他說當時警員按章辦事,卻未想到他失去至愛只想早點回家,自己在警車等了15分鐘,只能不斷詢問何時出發。
一入家門,區長看到客廳窗前有一張_,又在當眼處見到遺書。他用手比劃大小,「好細,字好少,十隻八隻無一隻係關於我」,太太最後的片言隻語是對女兒的愧疚。提起遺書,區長哽咽說理解太太,早年倆人安排女兒移民美國,交由外母照顧,未能貼身照顧女兒,成為太太心結,「很多事情不是想當然,遺書不一定關於配偶,或有好多字,我們作為遺屬只能理解和接受」。
大時大節不再團圓
「由初一到初四 無人搵過你」
辦完太太身後事,區長請了一個月假,每日只吃飯和睡覺,頭幾年「起身返工,放工就『飄』返屋企」。最基本的一日三餐,他花了3年才重新掌握「規則」:何時買菜、煮什活B如何一個人吃飯,看似簡單的活動,都意味茩n面對太太永遠離開的事實、要重建生活。
大時大節不再是團圓日子,區長曾獨自在家度過4日農曆新年假期,「由初一到初四,無人搵過你,電話無響過」,更不想出門,他說事前有做好心理準備,預備孤單過節,儲足糧食,但事發那刻心仍有酸澀,苦笑道「人要搵洇c自己,你唔呃自己就更難受。」
太太去世後,區長發現家中多了兩個「老友」,「一個叫『孤單』,一個叫『寂寞』,就坐鰨瑑o上望實你」,他說這其實是內心的感覺,無法強迫「老友」離開,只有改變心態,他們才會消失。
某一晚,一名警員致電區長說可以轉介他到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有社工跟進服務。本想拒絕的他想到若是太太,是不會拒絕陌生人夜晚的記掛及善意,於是同意轉介。他首次參加中心活動正值聖誕節,自己坐在角落,避免與人交流。
一次單車旅行 人生再出發
不再匿家中 遊花園看花開花落
區長首3年參加小組活動只是聆聽,但中心及同路人給予足夠空間。他看到有同路人「行得好好」,希望自己能跟貼一些、走順一些,逐漸打開心房,說話逐漸變多。轉捩點出現在事發後第5、6年,他見到一個單車旅行團宣傳,腦海「叮」一聲:「我想去,我願意去」。這是他在太太離世後第一次旅行。
單車旅行後,區長形容生活開始「由混沌轉捩到似返個人」。他堅持每日找個出門理由,即使毋須添置物資,也要「巡舖」,行一圈超市,兜一轉屋苑花園,笑言花園何時開花、何時變枯枝,自己一清二楚。
15年過去,區長說從未放下,但已能接受,因此能繼續向前。他如今是「在前面帶跑的人」,以義工身分參加不同小組活動、隨社工探訪同路人。
他自言曾萌生輕生念頭,認為後面的人「唔應該行得咁艱難咁棘,呢段路可以行得好齱B舒服少少」,希望告訴同路人,他會相伴左右,一起渡過,「你行緊儭籈痝ㄕ皝L,你經歷緊鴽痝ㄧg歷過,我行一步,你參考鵅A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