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教室:建議題 建議須具體可行
【明報專訊】短問答常見建議題,通常要求考生就社會現象、問題,提供合理建議,以改善或加強效果。作答時可先分析該現象或問題,再針對該現象或問題提供合理而多角度的解決方法,更可舉出建議措施/方案的例子,使答案更具體。考生可根據題目要求及時間,衡量是否需要豐富答案,如論證建議的預期成效、可能面對的掣肘及可行性。
■作答要點
常見建議角度
(圖一)
■常見謬誤
謬誤1 用「萬能Key」
部分考生作答建議題時,將「加強教育及宣傳」當成「萬能Key」,不論任何題目都一律建議加強教育及宣傳。注意不是所有議題都能以教育及宣傳改善。
例題:就改善香港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提出建議。
拆題:此題就不能以教育或宣傳改善。部分題目的確可從教育及宣傳方向,改善措施的成效,但答案必須言之成理,以及需提出具體建議,不能只是簡易一句「加強宣傳」就可。
謬誤2 建議天馬行空
考生提出建議時,要留意執行時的對象、內容及預期成效,而且建議必須具體而可行。如不熟悉相關議題,不要自行杜撰數據或提出天馬行空、並不可行的建議。
例題:就如何改善本港學童的精神健康提出建議。
拆題:若只提出「取消所有公開試」,則等於空談。就學童學習壓力沉重影響精神健康這方向,可建議政府提供更多元的升學出路以減輕公開試壓力,從而改善學童的精神健康。
■模擬試題
資料A:政府新聞公報
教育局於2021年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當中強調學校應從小加強學生的國家觀念,透過課堂內外的學習,協助學生從小認識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學校課程已涵蓋中華文化和國民身分的學習元素。
就提升本港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感,提出一項建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就提升本港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感,建議可加強家校合作,推出更多認識國家歷史及文化的活動,從家庭參與加強本港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
參考資料,教育局已推出《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學生可於課堂中學習國家歷史、欣賞中華文化及傳統價值。不過,為求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提升國民身分認同感,建議學校可推行更多家校合作計劃,如舉辦中華文化日並邀請家長參與;舉辦電影日活動,家長與學童一同觀看正向價值觀電影,或於重要日子如國慶、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日等,邀請家長參與學校升旗禮,並與學生分享感受。除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亦是學生掌握知識、建立價值觀的重要媒介,加強家校合作,增加國家歷史及文化等活動,有助提升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