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快訊:反式脂肪
【明報專訊】反式脂肪或反式脂肪酸是來自工業生產或天然來源的不飽和脂肪酸。據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每年逾27.8萬死亡個案可歸因於攝取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世衛建議成年人每日2000卡路里的飲食中,反式脂肪攝取量不應超過2.2克。
植物油氫化產生反式脂肪
食品製造商把植物油由液體轉為半固體,以此來延長食品保質期及增加口感,植物油的氫化過程會產生反式脂肪。煎炸及烘焙食品如牛角包、炸薯條、蛋撻及雞批等,若以氫化植物油為材料或用氫化植物油來烹調,多含反式脂肪。牛油、牛奶或羊奶等乳製品含小量天然反式脂肪。我們購買食物時,可留意其食物成分表,如列出: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氫化脂肪(hydrogenated fat)等,可能含較多反式脂肪。
脂肪對人體製造細胞不可或缺,膽固醇亦有助人體製造各種荷爾蒙,當中的「好膽固醇」更可協助清理動脈內的硬塊。因此,如何挑選及適量攝取優質的脂肪酸和膽固醇是非常重要。
攝取反式脂肪會增加體內壞膽固醇,同時減少好膽固醇,大幅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本港禁「部分氫化油」
從食品供應中消除工業生產的反式脂肪酸是世界衛生組織2019至2023年的重點目標之一。世衛2018年發表《REPLACE》行動方案,鼓勵各地政府推出及執行政策和法規,以減少市民攝入反式脂肪。
2023年12月起,本港將「部分氫化油」(簡稱PHOs)列為食物中的違禁物質,禁止在本地食品供應中使用。PHOs常用作生產人造牛油(俗稱「孖芝蓮」或「孖油」)、植物起酥油、印度人造牛油及多種烘焙食品(包括酥皮、批皮、餅乾、蛋糕),但它是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的主要來源。
食物安全中心透過食物監測計劃,在入口、批發及零售3個層面抽取樣本測試,以評估食物風險,並就違規食品執法。食安中心建議業界要求供應商提供不含該成分的配料,或用較健康替代品,例如芥花籽油、橄欖油及大豆油等;如需改良食品配方,可按需求向供應商查詢產品成分,另可參考食安中心的《取代食物中工業生產反式脂肪酸的指引》及《使用煎炸油業界指引》。
■知識增益
心臟病成港第四大致命疾病
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心臟病排第四位,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引致心臟死亡的主因。2022年本港有6791宗因心臟病死亡的登記個案,佔2020年總死亡人數約11%,當中每十萬人計因心臟病引致的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男性為115.5,女性為73.1。 導致冠心病的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體能活動及遺傳等。
(主要學習重點:維持公共衛生的責任)
●挑戰題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圈出正確的答案。
1. 攝取反式脂肪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否)
2. 所有酥皮蛋撻都含有反式脂肪。(是/否)
3. 本港禁止含有「部分氫化油」的食品出售。(是/否)
(參考答案見另文)
■相關概念
˙食物安全(food safety)
˙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
˙反式脂肪(trans fat)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