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冠世代清潔過度 缺益菌濕疹發病率增46%
【明報專訊】腸道微生物是調節免疫系統的重要元素,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多種皮膚疾病關係密切。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本港新冠疫情期間過度清潔消毒的習慣,導致初生嬰兒腸道明顯缺少建構免疫功能的好菌,影響免疫系統發展;團隊分析逾千名疫下本港出生的嬰幼兒數據後,發現他們濕疹等各類過敏症發病率較疫前數據增加46%。
腸道菌群豐富度多樣性下降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分析700個嬰兒的糞便樣本發現,疫情期間本港新生兒腸道菌群的物種豐富度、多樣性降低,菌群成熟度亦顯著降低,明顯缺少建構免疫功能的天然抗菌靚穧],在出生的第1至3個月缺失雙歧桿菌。團隊相信該時段出生的嬰兒腸道微生態失衡嚴重,令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罹患包括濕疹在內過敏症的概率增加。研究結果已在國際腸胃學期刊《Gut Microbes》發表。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張琳引述該研究稱,根據「衛生假說」,若兒童缺乏接觸特定微生物,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會被干擾;而疫情期間濫用抗生素、過度清潔,家長頻繁為嬰兒洗手和使用消毒液,社會又嚴格實行隔離措施,嬰兒身處過於清潔的環境,感染惡菌可能性雖變小,但亦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錯過出生100至200天這段建立免疫系統的「黃金時間」。
錯過建立免疫系統黃金期
三成皮膚炎症可持續到成年,濕疹可以只在成年後發病,而本港每5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某階段出現濕疹症狀。研究團隊研發了針對兒童及成人濕疹的微生態組合,並以微囊鎖活菌技術製成口服配方,分別邀請中重度濕疹的小童、成人患者參加臨H研究,發現患者服用後症狀有明顯改善,另錄得小童患者的腸道益生菌增加23種。
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提醒,益生菌僅幫助小童恢復腸道微生態的一部分,更重要是注重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包括多吃纖維、均衡膳食等,家長應多帶孩子到戶外運動。
對於兒童過敏症發病率會否隨疫後復常回復到正常水平,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強調,發病率升高並非新冠病毒導致,而是因為疫情帶來生活習慣變化,若復常後仍過度消毒,發病率並不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