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層層疊古蹟印證城區千年不變
發掘城牆堤岸古道書院等572處遺址

[2025.01.31] 發表
廣州北京路鬧市附近發掘出一處跨越多個朝代的遺址,面積2400平方米。(網上圖片)
遺址中發現有瓦當等文物共2800多件。(網上圖片)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上月底公布,於北京路鬧市附近的「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取得考古突破。該處現存堆積土層由漢代一直持續至民國時期,發掘出包括城牆、堤岸、古道及書院建築等572處各類遺蹟,出土文物2800多件。該處考古遺蹟「層層疊」的特點,再次印證廣州古城核心區千年未變的歷史。

廣州小馬站-流水井古城遺址位於越秀區中山五路南側、教育路東側,位處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的核心地帶。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1996及1998年,該處遺址東北部曾發現一段東漢、東晉、南朝時期的城牆,是當時廣州城的西城牆。為配合越秀區大小馬站書院群保護項目(北地塊)的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4年1月起開始發掘該處遺址,面積共2400平方米,最深處距地表約9米。

底層城牆始於東漢 印證「步騭遷州」

考古院上月底公布最新成果,重要發現之一是「層層疊」的東漢、東晉、南朝及唐代城牆,最底一層東漢城牆呈南北走向,發現的一段長11.6米、寬10.1米、殘高0.8米,用山崗土夾雜瓦、陶殘片夯築;在其上的東晉城牆則由牆芯、包邊磚塊組成,部分磚上模印「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紀年文字。南朝城牆則在上述基礎上擴寬,部分缺口由唐代牆磚補齊,城牆外側還有東晉、南朝時期的馬面(突出於城牆外的墩台)等大型附屬結構。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調查勘探部主任程浩表示,東漢段城牆很可能是交州刺史步騭(粵音質)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在南越國時期建築基礎上重建番禺城期間修築,與「步騭遷州」的歷史相印證,東晉、南朝城牆在其基礎上不斷修繕、加建,並沿用至唐晚期,說明廣州城的西界在近700年間沒有變化。程浩說,「東晉城牆在夯土牆芯兩側用磚包邊的方法,也是我國較早使用磚砌城牆的實例,體現了在南方多雨潮濕環境下的建築特點,是中國古代建築考古的重要發現。」

古代廣州城依珠江而建,本次亦發掘出豐富的水系遺蹟,包括南漢湖岸石護堤、宋代磚駁岸(另一類護堤建築物)和唐宋木堤等。其中由土石砌成的南漢湖岸護堤長29米,自上而下向西傾斜,共達9層,殘高1.8米。護堤西側有疑似宋代碼頭建築,兩側用石塊包邊,中間用紅土夯築,自城牆邊向西湖水域方向伸出。碼頭南邊則是用南漢、宋代磚堆成的駁岸,西邊還有兩段破壞較嚴重的唐代和宋代木堤岸。專家指出,由此可揭示不同朝代的水系走向變化,對研究廣州古代歷史地理有重要意義。

遺蹟揭示廣州不同朝代水系變化

此外,在遺址中部清理出一段長20米、寬3.1米、呈南北方向的路面,自上而下分屬清晚期、明晚期和明早期3個歷史時期。清晚期路面用紅砂岩條石鋪砌,明晚期則用紅砂岩條石包邊,中間用碎磚石平鋪地面,路面中間略高於兩側。遺址中還發現6處磚結建構築,或與清代書院有關。

明報記者 林迎

更多中國新聞
【明報專訊】美媒周四(30日)報道,坦桑尼亞與中國鐵路工程集團和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簽署一項總值21.5億美元的協議,建設一條連接坦桑尼亞主... 詳情
【明報專訊】因應蛇年,廣東衍生不少同蛇有關的商機。有皮革公司預期,蛇皮的銷量按年增加約兩成;有皮具設計公司期望,透過限量生產特別的蛇皮產品,... 詳情
【明報專訊】台媒周四(30日)報道,服役於陸軍六軍團某部隊炮兵的孫姓士兵去年8月入伍後,因多次逾假未歸遭禁足處分未改善,部隊發現異狀通知家屬... 詳情
台漢假釋時斬人 一死一傷判囚17年半
【明報專訊】台灣屏東縣一名男子2022年1月假釋出獄僅兩天,在KTV唱歌期間因醉酒而入錯包廂,與另一名男客衝突,之後持刀砍死對方,造成另外一...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