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詞:慢性病Chronic Diseases
【明報專訊】根據世衛組織,慢性病是持續時間較長的疾病,是遺傳、生理、環境和行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慢性病的主要類型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和中風)、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氣喘)及糖尿病。
全球每年4100萬人死於慢性病
所有年齡、國家及地區的人都可能患上慢性病。世衛指出,每年因慢性病去世的人達4100萬,約佔全球死亡案例74%,而每年有1700萬名患者於70歲前因慢性病病逝,這些早死案例中約86%發生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
慢性病成因眾多,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煙、暴飲、空氣污染等。如飲食習慣營養不均衡,可能會增加患上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的風險。世衛指出,全球每年因吸煙(包括吸入式接觸二手煙)引致的死亡案例達800多萬宗,因吸納過多鹽∕鈉引致的死亡案例達180萬宗;可歸因於有害飲酒的300萬死亡案例中,逾半死於慢性病,包括癌症。
糖尿病成人患者 32年增1倍
世衛及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子國際聯盟組織 (NCD-RisC)2024年11月在醫學期刊《刺血針》發表研究,指出全球約8.28億18歲或以上人士患糖尿病,當中約4.45億名30歲或以上有糖尿病人士並未接受治療。研究又指由1990至2022年全球患糖尿病成人增加一倍,主因低至中收入國家的病例增加。
該研究顯示,全球18歲或上人士患糖尿病比例從1990年的7%增至2022年的14%。研究人員分析數據發現太平洋島國、加勒比海地區、中東、北非、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的人均糖尿病患病率最高,超過25%。不過部分富裕國如日本、加拿大,或法國等,其糖尿病患病率則維持不變甚至下降。
港推「慢病共治」及社區藥房計劃
香港政府2023年11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合資格者在政府資助下可自行挑選家庭醫生接受篩查,如診斷出血糖偏高、高血壓或患上糖尿病,可由家庭醫生繼續診治並按臨牀診斷處方藥物長期跟進。醫衛局稱,截至2024年10月12日有近7.3萬名市民參與慢病共治,其中約四成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確診糖尿病或高血壓。
另外,政府將於2026年底推出社區藥房計劃,目標每區5至6間。醫衛局稱,計劃將讓接受政府資助服務的病人,以可負擔費用在社區買藥及接受專業藥劑服務,當局安排較頻密藥物配發,確保劑量準確,並提供藥物諮詢及輔導、藥物整合及藥物安全資訊等。
身兼基層醫療委員會成員的家庭醫生林永和稱,正構思透過「醫健通」聯繫家庭醫生和社區藥房,當藥劑師要轉介病人,醫健通會通知其家庭醫生,甚至直接預約。他說轉介制度是雙向,如醫生需處方心血管藥等較少病人使用的藥物,未來可轉介病人到社區藥房覆配,或可降低藥費,並善用醫療資源。他說現時需設社區服務網絡和醫健通系統後台等,料轉介制度需時落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