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東華臨時竹棚 見證鼠疫天花
【明報專訊】香港於近代疫症擔當重要角色。現時位於地盤一角的東華痘局拱型牌坊及奠基石,本身是傳染病醫院的一部分,19世紀末先後見證在港爆發的鼠疫及天花疫症,至二戰後痘局拆卸,僅剩下牌坊和奠基石,現時存放位置並非原來地點。網上資料大多顯示,東華痘局1910年建成,不過長春社高級事務經理李少文翻查政府文件,發現1897年東華已於痘局原址設立臨時分局,旁邊為政府的堅尼地城醫院,至1903年改建為「東華疫症醫院」(簡稱「東華疫院」),1910年因應疫情再改為「東華痘局」,1938年交還政府,1950年代拆卸。
因鼠疫獲批建院 再變天花醫院
李少文稱,「東華痘局」前身為「東華疫院」,與19世紀末香港爆發大規模鼠疫有密切關係。根據政府檔案,鼠疫期間東華在加惠民道的政府醫院旁設立東華的臨時分局,本身只是一個臨時竹棚,非永久用途。東華1899年向政府申請將分局改建為永久建築,讓染疫華人入住私家病房,不用到廣州醫治,最終獲批,造價4.4萬元的東華疫院1903年開幕,時任港督卜力出席開幕儀式。東華疫院為一幢紅磚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物,可供60人留醫。
李少文稱,東華疫院用作治療鼠疫的時間很短,政府1909年批准疫院再改建為主要醫治天花的醫院,亦即東華痘局,1910年建成啟用。但由於入住痘局的天花患者大部分選擇以中醫方法治療,而當時中醫療法對天花效用有限,政府曾發表報告,1901至1935年間入住痘局的天花病人死亡率為47.2%,而接受政府西醫療法的死亡率為15.25%。
由於痘局開始殘破,東華1938年將痘局交還政府,後來因戰爭關係,政府未有按計劃在1940年拆卸痘局。根據政府測量圖,痘局於1950至1959年之間拆卸。1978年4月,東華痘局拱門被發現位於東側空地,當時該地正準備動工興建東華三院百年大樓;奠基石則被發現於加惠民道休憩處。市政局取得東華三院同意後,1978年通過撥款1.4萬元將拱門及奠基石遷移至現址堅尼地城巴士總站休憩處,一直至今。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