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文物今起文物探知館展出
【明報專訊】「從灣區啟航:『南海 I 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今起至明年2月12日展出約255件展品,以示粵港澳在海上絲綢之路扮演一定角色,其中有考古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商舶「南海 I 號」出土文物;亦有香港出土的「廣東罐」及印有酒名的碎片,相信反映南方釀酒業未受宋代禁釀措施影響。
展覽由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社會文化司合辦,於尖沙嘴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公眾免費入場。「南海I號」是南宋遠洋商船,2007年打撈,截至2019年有近18萬件出土文物,包括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南海P醬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繫罐,再結合船上發現最晚年號的南宋孝宗時期銅錢「淳熙元寶」等線索,推斷出「南海 I 號」最後出航及沉沒時間是1183年或以後不久。
禁民間私釀 罐碎片證南方寬鬆
「南海 I 號」沉船出土文物中發現大量俗稱「廣東罐」的醬釉陶罐,可盛載酒、鹹鴨蛋及茶葉等。九龍城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約90萬片宋元陶瓷碎片,當中不乏廣東罐碎片,反映香港自宋代以來是貿易航線的中轉站。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田野考古)李偉文昨稱,其中展示印有「狀元春」等酒罐碎片,部分屬宋代文物,並在「南海 I 號」及宋皇臺出土,惟宋代禁止私自釀酒,可見南方對此較寬鬆,廣東釀酒業較發達。
金器戒指半製成品銷海外
除瓷器及陶器外,「南海 I 號」船貨亦有金器,例如南宋時期的鑲嵌寶石戒指,不過並非兩宋時期的中國主流樣式,而且戒面留有鑲寶石位置,相信「南海 I 號」不止外銷成品,也會把半製成品運到外地再加工。
展覽同時揭示中國與東南亞等地有經貿合作,如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出土的明代景德鎮P青花象首軍持,軍持流行於東南亞國家,因此可證澳門與東南亞曾有貿易。
發展局長甯漢豪致辭表示,發展局、澳門與廣東省部門在2022年簽訂有關文物保育的意向書,是次展覽屬第二個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策劃的展覽,從中可感受三地人民同宗同源、文化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