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副刊暑期版】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

[2024.08.13] 發表
第96窟「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內室有高35.5米的初唐倚坐彌勒佛像。
圖為第85窟壁畫(晚唐時期)中所描繪的肉坊。古代肉坊建築早已不存實物,但在壁畫中仍能看見,非常難得。此為攝自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之複製品。

【明報專訊】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戈壁沙漠中的一塊小綠洲,古代「絲綢之路」重鎮,無論是東進(進入中原)抑或西出(出西域,今新疆、中亞各國),均要經過此地。每年暑假,再高溫也擋不住遊客對莫高窟的熱情,香港20名不同院校的大學生參加青年廣場主辦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4」,培訓成為實習講解員,帶遊客欣賞千年佛教寶窟。文、圖:古晨燕

唐代詩人王維有名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便在敦煌西南70公里處。敦煌莫高窟保存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也見證中外文化、宗教、語言和知識之交匯融合,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佛教藝術寶庫 獨創「經變畫」

佛教經絲綢之路東傳,公元4世紀起,信眾在今日敦煌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石窟等地鑿窟修行,塑造佛像;石窟四壁滿是佛陀的「本生故事」(佛陀前世的故事)、富含「因果報應」的因緣故事和描繪佛經內容的經變畫,以及時人生活寫照等彩繪,堪稱佛教藝術寶庫。其中,經變畫為中國佛教藝術獨創形式。

莫高窟至今保存了735個洞窟,當中492個有壁畫,壁畫合共4.5萬平方米,被稱為「牆壁上的博物館」。敦煌高溫乾旱,年平均降雨量只有約40毫米,使莫高窟建築、彩塑和壁畫能長期保存。

發現約5萬件文獻 多流失海外

敦煌石窟群中以莫高窟最出名。自公元366年起至元代,千年間不斷開窟造像。絲綢之路因明嘉靖年間封嘉峪關而衰落,作為商貿、軍事和文化重鎮的敦煌,以及莫高窟隨之沉寂。直至1900年,道士王圓籙意外發現「藏經洞」(今第17號窟),莫高窟才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

藏經洞中共發現約5萬件文獻(敦煌文獻、敦煌遺書)及文物,內容不限於佛教經典,是研究古代中國乃至中亞地區歷史、宗教、語言、文學等的珍貴材料,惜大部分文獻流失海外,目前國家圖書館藏有約1.6萬件敦煌文獻。

莫高窟每年5月至10月屬旅遊旺季,遊人如織。為平衡保育和旅遊業,每日遊客設限額,須由專業講解員帶領參觀特定洞窟。來自香港的學生導賞員完成三周培訓後將「出崗」帶團,有沒有被遊客難倒?

【全文將於新學年《公民學堂》(《明報》周四校園訂閱版)刊登】

(中學公民)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