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推指引 倡平衡報道精神病議題
【明報專訊】平機會昨推出《媒體處理精神健康新聞指引》,盼促進傳媒平衡報道有關議題,消除歧視及偏見。指引提出「力求準確」、「慎用語言及影像」等五大原則,籲傳媒報道有關議題時避免猜測、假設或籠統概括精神病患的狀G及事件成因,以免令人容易將精神健康問題與暴力掛u,以及應避免使用負面言詞描述或標籤有精神健康需求和復元人士,如「失常」、「癲」、「黐線」等。有復元人士稱,曾受荷里活廣場謀殺案有關報道困擾,憂他人歧視自己,不敢向他人傾訴,瀕臨「爆煲」。
倡去除負面言詞標籤
避暴力、絕望影像
《指引》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個別委員及香港報業評議會的代表參與編寫,五大原則分別是「力求準確」、「減少傷害」、「保護私隱」、「慎用語言及影像」及「幫助及支持」。
身兼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的平機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稱,盼傳媒工作者在報道精神健康議題或事件時能參考《指引》,應避免使用象徵暴力或令人易有不安聯想,或展現沮喪絕望情境的圖像或影像,並應盡量涵蓋正面資訊,平衡相關報道,如鼓勵受精神狀G影響的人尋求協助,並提供相關機構的支援及聯絡途徑(如熱線)等資訊。
有份參與撰寫指引的浸會大學新聞系主任李文引述國際不同組織發出的相關指引,稱傳媒在報道暴力及犯罪內容並涉嚴重精神疾病時,不能假設暴力罪案起因就是精神疾病,或暗示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有暴力傾向並有公眾威脅,亦不要因有人舉止令人震驚,就歸咎為有關人士患精神疾病。他稱希望指引亦用作公眾傳媒素養教育,提醒公眾在轉載社交媒體內容時應辨別信息真假,避免標籤化有關人士。
本身是復元人士、有份參與撰寫指引的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梁珮琪稱,去年鑽石山斬人案發生後,鋪天蓋地的報道令她飽受困擾,不敢和他人傾訴,瀕臨「爆煲」,出街時亦擔心其他人發現自己是復元人士;後續一些討論集中於有精神健康需要或復元人士的「奇異行為」,亦令她擔心自己一些行為舉止被貼上負面標籤,「食鷖艦i能會手震都驚被人見到」。
梁續稱,過往接受傳媒訪問,曾遇過記者的議程設置偏離自己本意,盼傳媒能給予尊重。她認為記錄復元經歷的報道能為有精神健康需要和復元人士提供正面支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