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世界:進擊的韓文
【明報專訊】昔日人們要了解字詞意思或用法,會向厚重的「啞老師」字典求教。在香港,除了中文字典,被普遍使用的還有英漢詞典或純英文詞典。《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於1884年初版,距今已140年,為了迎合文化環境轉變及各種語言出現的新詞,《詞典》會於每年12月公布當年的新增詞彙,當中部分英文新詞,原來並非源自英語。
韓文是如何上位的?
過去20年,韓國文化席捲全球,音樂、影視、流行文化等影響力不容忽視,此現象稱作「韓流」。「韓流」一詞最早出現於華文媒體,後來成為大眾熟知的詞語,韓文中亦有相應的詞語「hallyu」。2023年串流平台Netflix公布年度數據,指出全球六成用戶曾至少在該平台上看過一個韓國節目。隨茈球對韓國文化接觸日深,一些常用的韓語漸漸廣為人熟悉,亦因應各個文化環境的特質,部分詞語難被翻譯成其他語言,於是《牛津英語詞典》2021年宣布新增一批26個韓文詞彙,以及更新原有11個詞彙的定義。
位於倫敦的韓國文化院(KCCUK)近日舉辦展覽「26, Your Korean Words」,闡述韓文起源並展示《訓民正音》及首本韓文詞典的複製手稿。展覽亦詳列於2021年新增至《牛津英語詞典》的26個韓文詞彙,當中包括文化類(如hallyu、K-、hanbok)、人際關係類(如oppa、unni、noona)、食物類(如bulgogi、galbi、kimbap)等。展覽另外展出其中10個先前已加入的詞彙,其定義亦稍作更新,包括yangban(兩班貴族)、taekwondo(跆拳道)、gisaeng(妓生)、Hangul(韓文)等。
韓文字的誕生
今天韓文詞彙繁多,但15世紀前的朝鮮半島只有韓語,並無文字,時人以漢字書寫溝通。一般只有士大夫(文官)懂得書寫漢字,很多平民因此淪為文盲。
15世紀中期,朝鮮世宗大王有志提升國民的識字率,召集學者製作一套平民也能掌握的文字,稱作「諺文」(Onmun)。這套文字以28音為基礎,分為「初聲子音」、「中聲母音」和「終聲子音」:子音有17個,根據人的口腔形狀設計文字形態;母音則有11個。以此為基礎發展而成的現代韓語共40音(子音19個、母音21個),任何韓文詞語都能以此40音組合。韓文基本概念簡單,正符合當時世宗大王「訓民正音」的思想——教導國民正確的字音。
保護語言才是重要的事
歷史上朝鮮半島曾是明清的藩屬國,亦曾被日本統治(1910-1945),加上受西方文化影響,不少韓文詞彙皆屬「外來語」,即受外來文化影響成形成的詞彙。在日治時期,語言學者周時經(???)意識到必須保護語言免受外來文化影響,故成立「朝鮮文同式會」。1910年代,他首次將諺文稱作「韓文/韓文字」(hangul),並系統地整合韓文文法;同時他與同事合力編纂首本韓文辭典《???》 (音譯mal-mo-e),「???」是純韓文詞彙,意指「集合(mo-e)語言(mal)」。
編纂辭典工作歷時3年,結果卻無法出版。周時經於1914年離世,至今仍保存的手稿雖只有第一個初聲的部分,但對後世韓文研究起了啟發作用,其事[亦被改編成電影《義筆容辭》。
文、圖:鄭寶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