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同心守護——談國民身分認同
【明報專訊】教育局《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指出,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課程應涵蓋「認知」、「情感」和「實踐」3個層面。綜觀這3個層面,光說不做,社會不能獲益,故筆者尤其重視實踐的部分。
從認知到情感、實踐
國民身分認同是各中小學《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首要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之一,旨在培育具國家觀念、國際視野及家國情懷的新一代,增加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及責任感。
認知方面,大抵包括以下各項︰
一、認識中國歷史,得知國家觀念的重要
二、認識《憲法》、《基本法》、「一國兩制」、「國家安全教育」等範疇
情感方面,筆者認為包括以下各項︰
一、對祖國、香港有歸屬感
二、欣賞中華文化
三、尊重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包括國旗、國徽、國歌)
四、明瞭身為中國人,並立志做良好公民
更重要的是,看看能否實踐︰
一、公民的責任
二、維護國家安全,對國家、社會作出貢獻
三、愛護並弘揚中國文化
以上僅為拋磚引玉,筆者願與各位同工一同努力,為價值觀教育的推行貢獻綿力。
和平發展,得來不易
要培養香港學生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最好的方法,無疑是讓他們到內地看看、走走,親自感受一下祖國的歷史、風土人情,以證今天的成果,得來不易,並須同心守護、共謀發展。
筆者做了20多年中文科教師,帶領過不少遊學團,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一定是南京遊學團,因為我們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甫踏入館內範圍,氣氛肅穆、凝重,平日嬉皮笑臉的學生變得沉重起來,對寫着遇難者300000的石牆若有所思。陰冷的空氣中,彷彿傳來遇難同胞的呼告。
1937年12月,短短6星期,殘酷的日軍在南京屠殺無辜,手段極度殘忍。學生像踏上時光迴廊,舉步維艱;到走出館外,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良久沒說一句話,我也沒打算打破沉默,一心想讓他們默默感受中國歷史上,這屬於紅色的一章和黑色的一頁。
最後,學生代表在紀念碑前獻上鮮花,哀悼遇難同胞,同時向保家衛國的人民英雄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和平、美好的日子,得來不易。明白如此,我們一定會倍感珍惜。
能在教學生涯帶領南京遊學團,至感榮幸、難忘。不屬於美好回憶,反與學生、國家有種共患難之感。此感,無疑也是國民身分認同中的歸屬感。
■價值觀密碼
同心守護
國是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載︰「國,邦也。從囗,從或。」故國字之部首為囗(粵音圍),有包圍、圍繞的意思,可以聯想成一個部落的圈界,可解作城邑。以前不知這屬於「圍」部,以為是「口」部,後又總覺有些不同,便戲稱之為「大口」,鬧出不少笑話(一笑)。身分認同,看來還是要先增長知識,從學習中自我提升。
國字內的「或」,是「國」之古字,通「域」。《說文解字》指出,「或,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又從土。」戈,屬兵器,由此可知,「國」之會意,是指人民拿着兵器守衛領土。這個字,可說是力的表現。因此,要做良好國民,也得讓自己身體強壯啊。
止戈為武。國與國之間,最重要是互相尊重,化干戈為玉帛。和平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希望「國」字內的「戈」,不在於實踐,而在於提醒人們,和平,以至謀求共同進步的可貴。
返璞歸真,倘我們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做好國民的本分,盡展所長,貢獻社會、國家,此即無疑是守護領土的另一種意義了。
蒲葦
資深中文科科主任、作家、教科書編者。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名譽顧問。作品包括《清蒲集》、《我要做中文老師》、《一本正經學成語》等。
文:蒲葦
圖:Kevin Smart@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00期]